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中的氚主要来源于大气层宇生,人工氚释放和核工业系统释放,通过干沉积或湿沉积被土壤植被吸收。自然界中的氚通常以HTO(氚化水形式存在),被植物吸收后一部分以组织自由水氚的形式存在,一部分通过光合作用和新陈代谢转化成有机结合氚。植物作为食物链的基础物质,被动物和人类食用后吸收的放射性核素氚通过内照射对生物体造成损害。目前我国在HTO在不同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规律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很少,又由于氚在植物体内的迁移转化受周围环境和气象条件影响很大,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实验研究成果,对于如何提取植物体内 TWFT(组织自由水氚)和OBT(不可交换有机结合氚),国外不同研究者采用方法不一致,国内也并没有形成一套符合自身条件的方法体系。本论文主要针对以上三点,展开相关研究: 1、对每次抽取植物中组织自由水氚的冻干装置分三次,每次用5mL蒸馏水进行冲洗的结果发现,三次冲洗得到的溶液浓度虽然变化不大但仍呈现逐渐降低趋势直到接近本底值,因此建议每次抽完一个样品最好能用10mL无氚水清洗;对每次燃烧炉提取植物中不可交换有机氚后分四次每次用50mL蒸馏水冲洗,首次冲洗所得溶液浓度很大,说明每次样品燃烧后在装置内残留量很大,每次得到的溶液浓度呈逐渐下降趋势并接近本底值,因此建议每次使用过后用150mL无氚水冲洗装置,以免样品与样品间的交叉污染,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 2、可交换有机氚的含量跟采样时的环境、气象等因素有关,国外的文献中对用浸泡法置换出植物中可交换有机氚的浸泡次数以及所用水的量都没有统一的描述,本实验根据实际情况,为更彻底地置换出可交换有机氚,采用每克样品10mL无氚水的比例对样品进行浸泡,这样能完全浸泡住样品,并对样品在浸泡前研磨从而使无氚水与样品接触更充分。每个样品浸泡24h,每次浸泡后在烘箱内烘干,重复操作3~4次后能把可交换有机氚几乎全部浸泡出来。 3、在一天不同光照情况下模拟氚事故释放大豆植物的不同部位对氚化水的吸收和迁移转化实验表明:实验结束后24h植物中TFWT的浓度下降很快,其中中午实验植物三个部位的平均浓度下降最快。植物中OBT的浓度变化相对平缓,收获时果实中OBT的浓度大于叶茎的平均浓度。由于实验时受光照和环境气象条件不同,晚上实验时,植物中无论是TFWT形成还是转化成OBT的份额都要明显小于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