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洞”是负空间的一种,是由实体形围合而成或实体形上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和展开的深度中空的形。“洞”是雕塑本体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换句话说,关于“洞”空间的研究实质上是关于雕塑本体语言的研究。尽管雕塑本体语言是由形态、空间、材料三要素组成的,但本文还是将重点放在从形态的角度探索空间问题,聚焦在“洞”空间研究负空间对于雕塑的表现力。 本文始终以“洞”空间为线索,首先介绍“洞”空间的定义,介绍“洞”的空间形本身、功能性、以及人们对“洞”的心理空间感受,同时分析总结人类历史文明中、社会生活中、艺术作品中对“洞”空间的运用,梳理“洞”空间存在的普遍性、发展变化。其次重点分析总结在现当代艺术中将“洞”作为一项表达空间的语言,进行创作的著名艺术家及其作品。然后谈及自我艺术创作中对“洞”空间的运用及个人经验。 “洞”空间的研究与运用,在现代雕塑领域是以亨利·摩尔研究与实践成果为标志的,他关于“洞”空间的理论内容非常丰富,除了他是在雕塑实体上穿洞的第一人之外,他在“洞”的形态、“洞”的空间量感、“洞”空间的张力等等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和修养,创作方面硕果累累,并影响了整个现当代雕塑的发展;以后又经过若干艺术家如:奇里达、安尼施·卡普尔、迈克尔·海泽等,经过多维度的丰富与开拓,在西方已经形成极为宝贵的新的传统。在现当代艺术发展中,“洞”给了艺术家们很多创作灵感,人们开始注重对负空间的探索。艺术家们将“洞”的空间形态、空间的量、心理空间及“洞”的功能性都很好地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上。他们在实体上的形进行雕琢、挖空、穿透,或者用实体形进行围合等方式进行创作,将通透的洞、盲洞以及负空间的体量感和通透性作为雕塑作品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促使了现代雕塑艺术从实体到空间的转化。 近几年来,我个人一直从事与“洞”空间有关的作品创作,本文结合了我自己的创作经验,在前人多重在形态语言方面的研究基础上注入我对社会,对当下,对文化的思考,“洞”作为媒介诱导公众的参与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