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欧美蓬勃发展的比较文学形象学正越来越多地吸引着我国比较文化研究者的目光。近年来,国内关于“中国形象”的异域表述的研究也逐渐呈方兴未艾之势。本文选取德国表现主义作家阿尔弗雷德·德布林(Alfred Doblin,1878-1957)的著名“中国小说”为个案,借助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进行“中国形象”的分析和阐释,从中国与德国的社会、文学关系的角度考察“中国形象”生成时期德国特有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现实,探讨某一特定时期德国对中国文化的接受情况,从而达到文化比较的目的。论文共分为四部分:引言、正文、结束语和参考书目。在引言部分,笔者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目的、所涉及的理论、研究范围的界定以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正文部分主要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分为三部分,主要建构了指导论文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该章首先对“比较文学形象学”这一学科的发展、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学科意义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笔者把比较文学形象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他者”的概念单独提出来,并从哲学、心理学和跨文化的角度分别概述其在文学文本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最后,笔者对论文中使用的“中国形象”这一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首先借助“他者”和形象学理论,梳理中国在欧洲被接受的历史,说明西方文学文本中“中国不是中国”观念的成因,然后具体关注《王伦三跳》文本生成时期,作为文学创作背景的德国历史、思想等多方面的社会现实,以及它们对作者以及小说中中国形象塑造所产生的影响。第三章是对小说《王伦三跳》作者德布林的介绍以及对文本情节的概述。作者研究是形象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作家作为文本的创作者,他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包括他从何种途径接触异国等等,都会对其作品中的异国形象的塑造起决定性作用。第四章从思想、民俗和文学等不同层面分析了《王伦三跳》中的中国形象,其中思想层面是本文分析的重点。德布林描绘的中国(人)形象,寓意大于形象,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审美理念层面的中国(人)。“中国形象”与中国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关系是石头和拱桥的关系,作家关注的是对后者的阐释,但后者的存在绝对离不开对前者的表述。其他的两个层面,即民俗和文学,作为文本中作者丰满中国形象的手段,也同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中国文化的接受状况。结语部分,笔者在完成了具体文本分析、解读的基础上对正文部分的四个章节内容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以期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的合理性。最后略谈“中国形象”的异域表述研究在当今文化比较研究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