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技术哲学家唐·伊德教授,以其近三十年来的工作,运用现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技术哲学问题做出了独特的分析,在西方技术哲学界获得了广泛重视,受到了很高评价,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主编的“印第安娜技术哲学丛书”已经连续出版了十几年,在西方技术哲学界影响深远。在我国,近10年来,我国技术哲学界也陆续出现了-些对唐·伊德的技术哲学理论体系的介绍和研究,但迄今为止的这些工作实际上更多地是停留在介绍的层次上,而研究的深度方面,仍旧留有很大的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本文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向较深的层次进行探索和发掘;同时,限于水平、时间和篇幅,本文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准备只围绕着伊德的一个具体的理论--人--技术关系理论--来展开这一深入探讨。
从总体上来说,伊德是在“生活世界”理论的框架内,展开对“人-技术关系”哲学分析的。本文在简要回顾胡塞尔本人的“生活世界”理论之后,首先阐明了伊德对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中的内在缺陷及其对科学史的不符的批评,以及伊德对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作出了创造性的改造:在生活世界中做出“宏观知觉”和“微观知觉”的区分,并指出,技术是沟通宏观知觉与微观知觉的中介。事实上,技术沟通二者时所起的作用,就是使宏观知觉中的对象发生形式变换,而成为能够被主体直接在身体知觉中感知的微观知觉。这实际上是对现象学传统中对知觉在认识中的地位的加强。此后,重点着眼于宏观知觉方面,本文研究了伊德如何运用这个修正过的“生活世界”理论,对近代科学的起源和内在发展机制做出了新的解释,突出强调了技术所揭示出的新知觉在范式转换中的基础性地位,从而大大地改进了库恩原本过分强调范式的社会学心理学因素的范式理论;重点着眼于微观知觉方面,本文介绍并分析了伊德是如何运用现象学中的“意向性”理论和“变更”理论,系统地对微观层次上的“人-技术”关系分析进行分析的。最后,本文对伊德的“生活世界”理论框架下的现象学技术哲学,做出了总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