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索应用RT-PCR技术联合检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CK19mRNA表达的特异性和敏感性。(2)探讨外周血中CEAmRNA、CK19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收集随访资料,评价联合检测外周血中CEAmRNA、CK19mRNA表达在预测食管癌预后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将人食管癌细胞株Ec-109与已知浓度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混合,调整为不同数量级浓度,分别行CEAmRNA、CK19mRNA的RT-PCR反应,以检测RT-PCR方法的敏感性,并作为阳性对照。(2)收集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2009年2月到2009年5月食管癌手术患者57例,术前一天抽取新鲜外周血(肝素抗凝)10ml,术后第一天采用同样方法抽血10ml,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提取单核细胞层,再应用RT-PCR方法检测其中CEAmRNA、CK19mRNA的表达。用同样方法检测18例健康人、肺或食管良性病患者外周血CEAmRNA、CK19mRNA作为阴性对照。(3)收集数据及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联合检测外周血CEAmRNA、CK19mRNA表达与临床因素及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RT-PCR检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CK19mRNA敏感性均为106个正常外周血细胞中可检测出一个表达CEAmRNA、CK19mRNA的癌细胞。18例捐献者外周血中CEAmRNA、CK19mRNA均阴性。单基因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57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术前组31例CEAmRNA阳性,阳性率为54.4%,17例CK19mRNA阳性,阳性率为29.8%;术后组6例CEAmRNA阳性,阳性率为10.5%,2例CK19mRNA阳性,阳性率为3.5%。术前食管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CK19mRNA阳性表达均与肿瘤浸润深度(pT)、淋巴结转移情况(pN)及病理分期(pTNM分期)有关(P<0.05及P<0.01)。术后组食管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CK19mRNA阳性表达均与肿瘤浸润深度(pT)有关(P<0.05及P<0.01)。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部位、长度、细胞分化与单基因检测结果均无相关性。多基因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本研究中,同时检测CEAmRNA、CK19mRNA两基因时,至少1个基因检测结果为阳性(CK19/CEA),术前组表达率为61.4%(35/57),与肿瘤的浸润深度、TNM分期具有相关性(P<0.01);术后组表达率为12.3%(7/57),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具有相关性(P<0.01)。术前13例两基因均阳性表达(22.8%)者为晚期肿瘤患者,统计结果表明其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术后1例两基因均阳性表达(1.8%)者为pT4N1M0患者,统计结果表明其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具有相关性(P<0.01);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部位、长度、细胞分化与多基因检测结果均无相关性。统计结果还表明术前组CEAmRNA、CK19mRNA两基因表达间有正相关(P<0.05)。随访结果57例食管癌患者均随访到2010年5月,失访4例,死亡7例,随访率93.0%,7例死亡患者中位生存期8个月,57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1年生存率87.7%。外周血CEAmRNA阳性病人死亡术前组4例(4/7,57.1%),术后组1例(1/7,14.3%);外周血CK19mRNA阳性病人死亡术前组2例(2/7,28.6%),术后组1例(1/7,14.3%)。术前二者均阳性患者死亡2例(2/7,28.6%)。术前、术后两指标均阴性患者死亡3例(3/7,42.9%)。单因素分析术前、术后CEAmRNA、CK19mRNA表达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无明显统计学意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癌患者各临床因素及外周血CEAmRNA、CK19mRNA表达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与否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值为0.001;其余临床因素对食管癌预后无明显影响,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对多个变量指标分别采用Kaplan-Meier分析及Log-rank时序检验,结果显示:无淋巴结转移食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率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它临床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不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CR法联合检测食管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CK19mRNA表达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检测食管癌外周血微转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食管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CK19mRNA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pT)、淋巴结转移情况(pN)及病理分期(pTNM分期)有关,与患者近期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手术切除肿瘤后,患者外周血CEAmRNA、CK19mRNA阳性率明显下降,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