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勤时间是通勤行为分析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影响到出行方式选择、出行路径选择、职住址选择、活动参与以及生活满意度。同时,由于通勤行为和城市土地利用存在互动关系,通勤时间也是城市和土地利用规划所考虑的重要因素。研究城市居民的主观通勤时间界点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通勤行为以及可能的行为改变,并进而采取更合理的交通和土地利用政策。目前,针对主观通勤时间界点的相关研究仍然较为缺乏。本文采用理想通勤时间和通勤时间容忍界点作为主观通勤时间界点,以昆明市作为案例,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有以下四个方面:(1)城市居民的通勤时间容忍界点研究。首先,阐述了通勤时间容忍界点基本概念,其次,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了通勤时间容忍界点的分布特征和群体性差异。进一步,利用序次Logit模型识别了通勤时间容忍界点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家庭小孩、居住区位以及出行方式对通勤时间容忍界点有显著的影响。(2)城市居民的理想通勤时间界点研究。首先,对城市居民理想通勤时间的分布特征及群体性差异进行了研究。其次,利用序次Logit模型识别了理想通勤时间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居住区位以及出行方式对理想通勤时间有显著的影响。进一步,利用基于结构方程取向的路径分析模型,揭示了理想通勤时间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居住区位以及出行方式对理想通勤时间有显著的总体效应和直接效应。性别、家庭年收入、家庭就业人数通过中介变量对理想通勤时间有显著的间接效应。(3)长时通勤的影响因素及长时通勤者的主观通勤时间界点。考虑到长时通勤在城市交通系统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重要性,基于BL模型研究了长时通勤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就业人数、家庭退休老人、居住区位对通勤者是否为长时通勤出行有显著的影响。进一步,对长时通勤者的理想通勤时间和通勤时间容忍界点的分布特征和群体性差异进行了研究。(4)基于理想和实际通勤时间匹配的职住空间失调。首先,提出职住空间失调的概念,采用理想通勤时间和实际通勤时间的匹配程度对职住空间失调进行测度。职住空间失调为评估职住空间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个体对职住分离的态度和偏好。其次,基于序次Logit模型识别了职住空间失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出行方式、居住区位、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小孩情况对职住空间失调有显著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由于个体对通勤时间的态度和偏好的异质性,更长的通勤时间并不总是意味着个体的职住空间更失调。因此,当评估职住空间关系时,应当对整合进个体的态度和偏好的职住空间失调这一指标给予更多的重视。此外,基于MNL模型,研究了职住空间失调对通勤出行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职住空间失调和通勤出行方式选择显著相关。本次研究在探究出行者对通勤时间的主观认知以及其影响机理、评估职住空间关系等方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研究成果在出行行为和交通需求分析、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规划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