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七真菌性病害是影响广西田七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2014-2015年对广西田七主要种植区的田七真菌性病害进行了调查,明确了广西田七真菌性病害的种类及其病原,对广西田七主要真菌性病害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开展了防治试验,获得的结果如下:1.田七真菌性病害的种类及病原经过2年的调查,初步确定广西田七真菌性病害主要有7种:田七黑斑病(Alternaria panax Whetzel)、田七圆斑病[Mycocentrospora acerina (Hartig) Deighton]、田七白粉病(Erysiphe panacis Bai et Liu)、田七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Pers.)、田七疫病[Phytophthora cactorum(Leb.et Cohn)Schroet]、田七根腐病和田七炭疽病。其中田七黑斑病、田七根腐病和田七圆斑病是目前广西田七上的主要真菌性病害。田七圆斑病和田七白粉病是广西田七上新发生的病害。通过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观察、ITS和TEF-1α序列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首次确定引起广西田七根腐病的病原菌为Fusarium proliferatum和Fusarium incarnatum。采用形态学与多基因(核糖体转录间隔区序列ITS、β-微管蛋白基因TUB2、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GAPDH、几丁质合成酶A基因CHSI、肌动蛋白基因ACT)分子系统学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从广西不同地方采集的17个田七炭疽菌菌株为四个种: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异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lienum、豆类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2.田七真菌性病害的发生规律对广西田七真菌性病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广西百色市,田七黑斑病与田七圆斑病在高海拔地区发病重,田七根腐病在低海拔地区发病重;避雨棚田七黑斑病、圆斑病等病害比普通荫棚发病轻,但白粉病在避雨棚发病重,在通风避雨棚和普通荫棚发病轻;随田七七龄的增长,田七叶部病害的发病率降低。3.田七圆斑病的病害消长规律通过对田七圆斑病的病害消长规律观测得知,田七圆斑病的发病高峰期在6-7月,6月前随病害发展,病情指数逐渐上升,在6-7月病情发展最为迅速;7月后,病情指数上升趋势逐渐减缓。4.田七种子带菌检测结果对四个田七种子样品进行带菌检测,检测到田七种子外部携带的真菌种类有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根霉属(Rhizopus spp.)、毛霉属(Mucor spp.)、镰刀菌属(Fusarium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和枝孢属(Cladosporium spp.),优势菌群为青霉属(PenicilliumSpp.)、镰刀菌属(Fusarium spp.)和曲霉属(Aspergillus spp.),其中镰刀菌属所占比例最大;种子内部所携带的真菌种类有炭疽菌、青霉、根霉、毛霉、镰刀菌、曲霉和枝孢,优势菌群为镰刀菌属和青霉属。对从种子带菌检测中分离得到的链格孢、镰刀菌和炭疽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其中炭疽菌在刺伤条件下致病,发病率仅10%,经形态学及ITS序列分析鉴定属于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部分镰刀菌菌株为根部条件致病菌,链格孢和其余真菌为非致病菌。5.田七主要真菌性病害的防治研究开展了圆斑病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所选5种药剂和一种生防菌对田七圆斑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以丙环唑、咪鲜胺和生防菌A16防治效果最佳。用6种药剂分别处理种子对病害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对田七种子的影响最小,且防病效果最好。福美双和咪鲜胺对田七种子的消毒效果较好。在使用福美双对田七种子进行处理时采用浸种的方法较好。采用的避雨与畦面滴灌相结合栽培田七的方式对病害的控制效果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