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6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密切相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的理念升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关键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因此,重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由“快与多”、“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进程的分析,总结每一转变中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进行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入手,在论述资本是经济增长重要要素的基础上,揭示了经济发展方式要由“粗放”向“集约”、由“外延”向“内涵”转变的基本规律,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得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启示意义的结论。
第二部分:毛泽东时期计划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以数据为基础主要阐明了在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时期国家实行“多快好省”,采取“高速度”、“高指标”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直接产生“低质量”、“低效率”、“高污染”等严重后果,表明在实践中计划型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不合理性。
第三部分:邓小平时期市场化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改革开放后,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导下,实行“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在总结邓小平经济增长思想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论证,“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相统一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
第四部分:胡锦涛执政以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环境、社会等多重困境,使我们清醒认识到“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该部分深入分析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主要思想,阐明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下,经济发展必然向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转变,真正做到“又好又快”。
第五部分:新中国60年来经济发展方式的经验总结。该部分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变迁的分析,明确得出结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层次性,并且选择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根据国家资源现状,立足本国国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六部分:以结语的形式阐述对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与发展产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历史纵向阶段阐述和现实横向数据考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其规律,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理论支撑和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