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鱼是我国重要的常规淡水养殖鱼类,本试验在以草鱼为主养对象的集约化养殖池塘中进行。对放养的草鱼(Ctenophai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4种鱼类的消化器官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6-10月的养殖周期中各种消化酶活性随养殖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对消化酶活性与鱼的体长、体重及部分水质指标做了相关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鱼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都表现为肝胰脏高于肠道,只有肝胰脏淀粉酶活性介于后肠和前肠之间。鲢肠道中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高于肝胰脏,脂肪酶活性低于肝胰脏。鳙胃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肝胰脏高于肠道,而胰蛋白酶活性表现为肠道高于肝胰脏。匙吻鲟胃蛋白酶活性在食道中最高,其次为肝脏和胃,肠道较低;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十二指肠,即肠道前段的活性最高,其次为肝脏,胃中的胰蛋白酶活性最低;淀粉酶活性十二指肠最高,胃次之,肝脏较低。4种鱼中,鲢肠道胃蛋白酶活性最高,匙吻鲟最低,草鱼和鳙的差异不大;肝脏胃蛋白酶活性匙吻鲟最高,其次为鳙和草鱼,鲢最低。肠道胰蛋白酶活性草鱼最高,其次为鳙和鲢,匙吻鲟最低;肝脏胰蛋白酶活性的高低顺序为草鱼>鳙>匙吻鲟>鲢。肠道脂肪酶活性匙吻鲟最高,其次为鳙和草鱼,鲢最低;肝脏脂肪酶最高的是草鱼,其次为鳙和鲢,匙吻鲟最低。4种鱼肠道淀粉酶活性差异不大,肝脏淀粉酶活性草鱼最高,其次为鲢和匙吻鲟,鳙最低。2.在养殖周期中,草鱼胃蛋白酶活性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过程;胰蛋白酶活性则正好相反,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脂肪酶的变化规律与胰蛋白酶相同;淀粉酶活性则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不断升高,末期略有下降。鲢胃蛋白酶活性在养殖周期中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过程;胰蛋白酶活性变化与胃蛋白酶相反;脂肪酶活性在养殖初期较高,7月份有所下降,8月份明显升高,之后就逐渐降低;淀粉酶活性在养殖周期中的变化规律与脂肪酶相反。鳙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同,在7月份活性有所升高,接着8月份下降且达到最低值,之后活性逐渐升高;脂肪酶的活性随养殖时间的延长不断升高;淀粉酶活性则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过程;匙吻鲟消化道胃蛋白酶活性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过程:胰蛋白酶活性则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不断升高;脂肪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相同,都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3.研究发现,体长、体重与草鱼肠道和肝胰脏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匙吻鲟消化道和肝脏胰蛋白酶以及鳙肠道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水温与草鱼肠道和肝胰脏胃蛋白酶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与草鱼肠道的胰蛋白酶、肠道和肝胰脏脂肪酶,鲢肝胰脏淀粉酶具有显著负相关性,但与鳙和匙吻鲟四种消化酶活性的相关性不显著。除鲢肝胰脏胃蛋白酶外,其它3种鱼的胃蛋白酶活性均与水体的硬度和碱度呈正相关。而4种鱼的消化道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均与水体的硬度和碱度呈负相关,其中草鱼的肠道和肝胰脏淀粉酶,鳙肠道淀粉酶和肝胰脏脂肪酶,以及匙吻鲟的食道和肝脏胰蛋白酶与硬度和碱度呈显著负相关。水体化学耗氧量与4种鱼大部分消化酶间的相关系数很小,但与匙吻鲟脂肪酶和淀粉酶的负相关关系显著。总氮和总磷与4种鱼多数消化酶活性呈正相关。对同一养殖环境下的草鱼、鲢、鳙、匙吻鲟4种鱼根据消化器官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四种鱼中鲢和鳙有最相似的消化酶活性。此外,匙吻鲟与这2种鱼的消化酶活性较接近。而草鱼与另外3种鱼的消化酶活性差异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