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亚洲许多地区,干旱和盐胁迫是限制水稻生产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培育高产和抗逆的水稻品种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由于水稻抗旱和耐盐性是受多基因或多位点控制的数量性状,培育高产抗旱又耐盐的水稻品种十分困难。近10年来,我们在国际水稻研究所,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了大量的抗旱和耐盐的导入系和聚合系。为了解高产,抗旱以及耐盐之间的关系及其它们内在机理,本研究利用抗旱QTL聚合系从表型和生理的角度阐述了抗旱机理,并利用导入系阐述了抗旱和耐盐的遗传机制。第一套试验材料包括48个聚合系。在严重大田干旱胁迫和灌溉条件下,以轮回亲本IR64为对照,连续三年分别在营养期和生殖期,对48个IR64背景的二轮抗旱QTL聚合系得抗旱性以及产量潜力,进行了鉴定评估。研究表明,相对于轮回亲本IR64,在生殖期旱胁迫条件下所有48个聚合系,在营养期胁迫条件下36个株系的抗旱性均显著提高(p<0.05)。另外,在正常灌溉条件下23个株系产量显著高于IR64(p<0.05),其余25株系产量与IR64相近。通过对产量以及次级性状的比较分析发现,3种重要的抗旱机理相互协调提高聚合系的抗旱能力和产量潜力,最主要的是避旱性(drought avoidance),具体表现为在生殖期胁迫条件下,通过减少分蘖数和茎叶干物质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有效穗数和育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收获指数和产量,这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这些聚合系能够更有效利用土壤水分,确保重要功能的正常进行。而在正常灌溉条件下这些聚合系比IR64没有减少甚至更多的分蘖数和穗数。第二种机理是一种特殊的抗早性(drought tolerance),表现为在生殖期干旱胁迫下加速了“源”的有效转运和利用,显著提高收获指数,表现为所有的聚合系在三种条件下(正常,营养期胁迫,以及生殖期胁迫),均比IR64表现出了显著高的千粒重或者显著高的育性(P<0.05)。逃旱性(drought escape)是第三种机理,在生殖期,通过加速生长避免花期遭遇更严重干旱伤害;在营养期,加速生长为复水后后期库的积累提供了更多“源的供应”。同时我们发现,在具有相似抗旱性和产量潜力的株系间,次级性状表现差异较大,这为通过分子标记聚合这些有利性状提供了信息,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植株抗旱能力和产量潜力。因此胁迫条件下通过选择产量和优良次级性状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培育高产抗旱品种的效率。为进一步了解这些聚合系的抗旱机理,尤其是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动态反应,选择12个或生殖期或营养期或兼而有之表现较好的株系,以IR64为对照,在温室条件下进行盆栽实验。研究发现,在营养期胁迫条件下,比较对照,拥有发达根系的株系29和较低单位面积蒸腾量(较厚叶片)的株系30,在土壤水分含量较低的情况下,均能保持较高蒸腾速率和光合作用,这样有效积累了地上地下部生物量,从而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ABA的积累是其主要的信号调节机理。同时发现非ABA代谢途径也同样调节植株对水分匮缺的反应。在生殖期间歇性水分胁迫下,土壤水分的过快汲取导致了株系间表现相似,但复水后差异明显(p<0.01),株系30复水前水分利用率高,生物量积累多,恢复能力最强,而具有发达根系的line29并没有表现出强的恢复能力。根系解剖结构表明,株系29具有厚的木质部层和更多导管,这有利于土壤水分的吸收,但是在严重土壤水分胁迫下易造成导管“气穴”现象,这将极大降低根系对土壤水分的汲取能力。同时在田间旱胁迫下,我们尝试观察了植株的动态变化,结果再次证明,适时的开花期,高效水分利用或者发达根系,以及碳水化合物的有效转运等,协同调节是聚合系抗旱的机理所在。在第二套实验中,利用两个以高产稻黄花占为背景BC1F3群体(HHZ/OM1723和HHZ/Teqing)3000个单株,在中国广东和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了抗旱,耐盐和高产选择,选择到24个高产,36个极端抗旱和30个极端耐盐的导入系进行了卡方和多位点关联概率测验,以检测供体导入片段中与可能与高产、抗旱以及耐盐相关联的功能遗传单位(FGU)。根据连锁不平衡分析和最新数量遗传理论,共检测到53个FGU构成了抗旱和耐盐的遗传网络。在群体HHZ/OM1723中检测到28个FGU,其中9个在三种选择群体中检测到,14个在两种选择群体中,5个只在单个选择群体中检测到,而且有三个具有高导入的位点总是处于抗旱耐盐遗传网络的最上游,其中3个在三种遗传网络的最上游具有重叠。同样地,在群体HHZ/Teqing中,检测到25个FGU,其中19个在三种选择群体中检测到,4个只在两种选择群体中检测到,2个只在单个选择群体中检测到。同样地,总有两个位点处于高产、抗旱和耐盐遗传网络的最上游。而且同一个途径的位点间表现出高度正相关,不同途径间表现出独立或者负相关关系。但是比较发现,很少FGU在两个群体发生重叠,这表明大多数检测到的FGU来自于不同的供体。这与当前对抗旱和耐盐的研究结论一致,但这些遗传信息为我们通过聚合高度正相关或者独立的不同的功能遗传位点,进一步提高水稻的高产、抗旱以及耐盐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也为通过分子标记高通量检测抗旱耐盐QTL位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