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河水常年补给浅层地下水,成为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渗漏损失是河道自然耗水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充分分析黄河下游自然地理、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野外现场竖管实验和室内颗粒分析法进行了河床沉积物渗透系数测定,与室内颗粒分析法相比,野外现场竖管法具有能较好地反映现场实际条件、结果稳定可靠、操作简捷、耗时较短的优点,所得花园口、高村、孙口、艾山、泺口五个实验点河床沉积物垂向渗透系数结果分别为0.71、0.29、0.34、0.19、0.24m/d,花园口河床沉积物水平方向渗透系数为1.81m/d,K_h与K_v的比值为2.6,这表明花园口站的河床沉积物是各向异性的,改进的Rosin-Rammler分布是研究区河床沉积物最理想的粒径分布模型。 在此基础上,遵循尽可能使同一河段具有形态均匀、河床处于同一地质单元的特点,划分计算子河段,结合研究区7个水文站的长系列实测水文数据和两岸长观孔的地下水位资料,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方法计算不同时间尺度的黄河下游渗漏补给地下水水量,建立渗漏水量依实测河水位、流量、最大水深的回归方程。研究时段内,2004年的渗漏补给地下水水量最大,为9.67亿m~3,1997年的渗漏水量最小,为6.21亿m~3,下游年均渗漏水量为8.01亿m~3。下游年渗漏水量主要受来水量和工农业引水的影响,各区间河段单位河长年均渗漏水量沿程减少,花夹区间河段的单位河长年均渗漏水量最大。 最后,采用距平累积法和不均匀性、集中程度、变化幅度等参数,分析近15年(1991~2005年)天然状态下黄河下游渗漏补给地下水水量的年际变化规律和年内分配特征。1996年、2001年分别是渗漏年内分配最不均匀和最均匀的年份,研究区多年平均集中期渗漏量占年总渗漏量的比例为10%,集中期出现在8月,多年平均最小渗漏量出现在2月。上述结论对于研究河段水量平衡,查明区内水资源条件,研究黄河与地下水最佳联合开发利用及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式,沿黄城市寻找备用水源地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确定枯水季节小浪底水库的运行方案也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