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中医病名诊断。研究方法:1.收集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中医科和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且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将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进行中医中风病病名诊断,对不符合该诊断标准的患者尝试按主症进行其他中医病名诊断。同时收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CT/MRI/DSA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灶部位、出血量大小、及脑血管情况,结合临床表现,按照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Glasgow昏迷分级和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分级,探讨以上分级与现有中医中风病诊断的关系。2.采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收集自《内经》时代至中华民国时期历代文献有关中风的论述,梳理分析总结中风病名的概念及历史沿革、临床表现、病因病机,结合比较当代历版中医内科学教材、权威中医内科学专著对中风病的论述,明确中风病的内涵。结果:1.符合条件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18岁以上的成人患者,共302例,其中男160例(53.0%),其中女142例(47.0%),性别男女比为:1.127:1。年龄最小者19岁,最大者84岁,平均年龄53.94±13.886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52.82±14.666岁,女性平均年龄55.2±12.888岁。2.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其中33例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符合率为10.9%;269例不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不符合率为89.1%。3.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主症出现率中:主症从大到小依次为:头痛(83.4%)>呕吐(59.6%)>意识障碍(50.3%)>头晕(47.4%)>脑膜刺激征(43.0%)>动眼神经麻痹(34.1%)>痫样发作(17.9%)>偏瘫(10.3%)>面瘫(3.0%)。4.Fisher分级与中风病关系logistic模型中,Fisher分级与中风病具有显著相关性。Hunt-Hess与中风关系logistic模型、GCS与中风关系logistic模型中,Hunt-Hess分级、GCS分级与中风病无显著相关性。5.通过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风病例中意识障碍、头晕、呕吐、偏瘫、面瘫主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偏瘫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中诊断为中风病的病例有显著相关性。6.在古代中医文献中,与描述中风有关的病名有:大厥、簿厥、尸厥、煎厥、痿厥、卒中昏厥、偏枯、仆偏枯、仆击、击仆、倒仆、卒倒、痱、中风、风痱,风懿,风痹、卒中风、中血脉、中腑、中脏、真中风、类中风、真中、类中,外中、半身不遂、歪僻、牵引、中血脉经络腑脏。7.历代中医文献中并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名,按其临床表现,在古文献中可找到相关描述,如大厥、薄厥、尸厥、煎厥等。当代医家对其中医病名归属看法不一,散见于一些医案、诊疗经验、临床诊疗报道。8.中风病的概念及其诊断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不同时代、不同医家对中风病及其概念的认识有所不同。结论:1.中风的概念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基于师承关系,临床实践经验的不同,对中风的定义亦有所不同。2.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纳入中医中风病的范畴,现有中医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应予更改,新的中医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应采纳现代影像学CT/MRI和/或其他理化结果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