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德国“工业4.0”概念横空出世,官方定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作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家,中国也积极筹划关于工业4.0的蓝图,以期在未来的国际竞争获得优势。因此使传统的“中国制造”走向未来化的“中国智造”,推进具有全球资源整合与配置优势的高端制造业的开发与发展刻不容缓。①然而制造业的智能化有赖于一个较为复杂的“技术族群”,需要一系列技术的协同进步。因此“中国制造”的演进之路必然首先要经历“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中国力图完善落后的工业3.0,豪迈地步入工业4.0的目标,说到底其实是技能人才的竞争。基于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下人们讨论的重点。 目前我国技能人才的培养几乎都由职业院校承担,传统校园教育的目标定位与方法实施远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职业技术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使技能人才的培养面临覆盖面不广泛、途径不合理、结果不理想等困境。公共实训基地作为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三方协同机制,最大程度地提升技术设备和人才资源的集约度、扩展了技能人才培养的覆盖率、构建了社会化的技能人才专业实践平台。公共实训基地以工厂车间的形式,以职业岗位为主要实训手段,为高技能人才核心技能培养开辟了一条有效的实践路径。 本研究分析公共实训基地形成的宏观背景和现实需求,高职院校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状况,以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为个案,通过对基地培养目标的确立、培养模式的实施、课程体系的设计、培养途径——校企合作的开展以及保障体系构建的调查,探讨院校依托型公共实训基地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