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板块构造研究的最新地体拼贴理论为指导,以岩系、地层为基础,将沉积与构造分析相结合,并以地层学、岩石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遥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地构造学等多学科入手,在充分整理现有资料及前人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利用盆地周缘野外露头以及盆地中部分钻井深部取芯资料、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地震、非地震等资料将鄂尔多斯盆地置于一个更大的尺度,更深的范畴,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缘地区结晶基底与浅层构造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深部地质对盆地盖层的影响,以不与前人雷同的视角对鄂尔多斯盆地基底发育及其盖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认识。 文中引用了大量最新的区域地质资料和最新的地层、岩系划分对比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结晶基底的岩系分布、形成、演化以及断裂的展布特征进行了描绘,并指出盆地基底与Tg反射层之间的g层是蓟县系官道口群向盆地的延伸,盆地中原划分的长城系、蓟县系地层可以和贺兰山出露的黄旗口组、王全口组对比,亦划归青白口系,从而否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存在滹沱期坳拉谷和盆地中有中元古坳拉谷发育阶段的看法。 沉积与构造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及西南侧的秦岭—祁连山—贺兰山三结合区不存在形成三叉裂谷的地质条件,不可能产生贺兰坳拉谷。因此,盆地中央古隆起的形成原因自然不能用裂谷肩来解释。从沉积厚度分析,中央古隆起的形成应是由盆地西南缘向盆地内延伸的蓟县系官道口群厚层碳酸盐岩引起沉积差异构造。 从秦祁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形迹分析认为,该构造带是自下元古以来多期挤压环境下形成的火山一沉积压陷,并一期又一期向北蚕食,于奥陶纪中后期形成基本不含火山岩的米钵山组、香山群压陷岩系。压陷北界沿北纬38°带东西向展布,该纬向构造是沿鄂尔多斯盆地中部38°带分布的纬向构造带的一部分,是由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引起,符合全球协和函数的条件。 通过对盆地西缘青龙山南端小南沟的非地震MT剖面以及横穿贺兰山的地震剖面揭示的构造形态研究认为,盆地西缘一系列推覆体青龙山—罗山—牛首山以至贺兰山是由于鄂尔多斯地块向西推挤同时与阿拉善地块的右行运动所产生的“薄皮构造”。 通过对基底的发育和断裂的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田分布轨迹及三角洲严格受北东向及东西向基底断裂的控制。研究认为,结晶基底在拼贴焊合过程中,其地体拼贴面之间焊合程度较差的界面在后期各阶段的构造活动中,与上覆地层发生祸动。其结果,使基底断裂的上覆地层发生拖曳、走滑、伸展并形成断裂以及由此派生的密集节理带和鼻褶群,这些低幅、小型的构造发育区带则是油气富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