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缓解财政压力和筹集建设发展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中国经济长期保持较快增速的重要视角。国家高度重视土地财政问题,先后出台政策调整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划转出让金征收单位,这一系列的举措为未来土地财政改革奠定基础。长远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都要求地方政府走出土地财政困境。基于这一现实情况,厘清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财政行为逻辑,科学评价土地财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对土地财政改革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论文选取近年来地方政府热衷的土地财政为研究对象,试图厘清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财政行为逻辑及其发展地方经济的效果。论文收集整理了2003-2017年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经济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对土地财政的经济发展效应进行了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论文首先分析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财政行为逻辑,研究经济发展双重压力下土地财政行为的现实依据;其次从协调、集约、共享、环保四个维度构建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财政的经济发展效应进行了静态评估。并采用门槛面板回归实证模型检验了土地财政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门槛值,证明了土地财政的经济发展效应呈逐渐降低趋势。最后对城市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动态评估了土地财政的效应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土地财政是既有制度安排约束条件下,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而做出的合理选择,具有显著的经济发展效应,整体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协调、集约、共享发展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也在发展初期增加了环境质量恶化的风险;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阶段转换以及“以地谋发展”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累积,土地财政的效应及其在地方发展策略中的地位逐步减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财政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超过门槛值的土地供应对经济发展的效用递减。二是不同发展阶段土地财政的效应不同,前期显著促进经济发展,后期出现负向作用趋势,表现出对地方经济发展激励由正转负。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第一,土地财政是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地方政府在财政分权与财政收支缺口压力、绩效考核以及经济增长压力下,选择土地财政发展地方经济。研究结果显示由于财政分权引致的收支缺口压力和纵向失衡问题是影响土地出让的重要原因。此外,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考核目标下,依靠土地财政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地方政府在竞标赛中的发展优势。第二,土地财政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对经济发展四个维度影响显著但作用效果不同,表现出对协调、集约和共享水平的促进作用以及对环保水平的抑制作用。对土地出让两种方式考察结果显示,以地生财总体表现优于以地引资,表现出对协调、共享、集约水平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对环保水平的考察结果显示,相对于以地生财,以地引资对环境的负向作用更显著,以地生财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U”型关系,短期内以地生财有利于环境质量改善,长期来看增加环境质量恶化的风险。而以地引资与环境污染排放成正相关显著关系,土地引资规模扩张将显著加剧污染排放,证实了土地引资质量底线竞争假说。第三,土地财政的发展效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变化,本文检验了土地财政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变化的趋势性拐点,揭示了这两者之间关系变化的基本过程,这种变化从两个方面得到了证实,一是土地财政对经济发展具有门槛效应,存在单一门槛值,土地出让总收入维持在该水平对经济发展的效用最高,系数值变化趋势证实土地财政规模扩大对经济发展的边际贡献逐渐降低;二是分阶段回归结果显示在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土地财政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最显著,而到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变化,呈现负向作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