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冠状动脉CTA的腔内校正密度参数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ayer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探索基于冠状动脉CTA的腔内校正密度参数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单位自2016年07月至2017年07月于30天内先后行冠状动脉CTA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冠状动脉CTA图像,测量其狭窄近端和远端5-10mm以内冠状动脉管腔CT值,分别记为C1、C2,同时测量对应同层主动脉CT值,分别记为A1、A2,用于校正。定义冠状动脉CTA校正后密度差值(difference of corrected coronary opacification,DCCO)=C1/A1-C2/A2、冠状动脉CTA校正后密度比值(ratio of corrected coronary opacification,RCCO)=(C1/A1)/(C2/A2)及冠状动脉CTA直接密度比值(ratio of coronary opacification,R)=C1/C2。以有创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通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以及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估以上参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及识别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狭窄程度≥50%)的能力。结果共104支血管纳入分析,各腔内校正密度参数(冠状动脉CTA校正后密度差值、冠状动脉CTA校正后密度比值和冠状动脉CTA直接密度比值)与冠状动脉狭窄分级相关;各腔内校正密度参数在无狭窄与轻度狭窄、无狭窄与中度狭窄、无狭窄与重度狭窄及轻度狭窄与重度狭窄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参数评估冠状动脉是否明显狭窄(狭窄程度≥5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显示各腔内校正密度参数值分别为DCCO≥0.165,RCCO≥1.185,R≥1.175,DCCO+CTA≥0.043,RCCO+CTA≥0.099,R+CTA≥0.106时,对应其诊断效能最高,相应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6、0.820、0.812、0.860、0.860、0.854,常规冠状动脉CTA评估其狭窄程度≥50%ROC曲线下面积为0.763。各参数联合常规冠状动脉CTA的ROC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常规冠状动脉CTA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冠状动脉CTA的腔内校正密度参数(冠状动脉CTA校正后密度差值、冠状动脉CTA校正后密度比值和冠状动脉CTA直接密度比值)可一定程度提高常规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效能。
其他文献
本文阐述了电磁兼容设计的原理和防护措施,及雷击引起的空间电磁场效应和产生的电磁干扰,运用简化的数学模型分析了雷击电磁场变化,论述了电子信息系统对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
概述了神经网络的有关理论。研究了神经网络结构设计的步骤,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应用神经网络技术对上海港集装箱运量进行了预测,并与灰色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BP网络的预
杯芳烃及其衍生物几乎能够与所有的金属形成配合物,本文综述了杯芳烃与稀土金属,杯芳烃与一这渡金属的配合物,以及杯芳烃金属有机化合物和特殊的穴内配合物。
<正>在当前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受到进一步挑战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选
<正>目的:探讨24hUMA联合检测血清胱抑素C(Cysc)在2型糖尿病(T2DM)大鼠肾功能早期损伤中的判定意义。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小剂量(30mg/kg)链尿佐菌素建立T2DM模型,将60只
会议
逆环境对生物体内过氧化氢代谢存在显著影响。本试验研究了采种室不同环境条件对家蚕即时浸酸卵H2O2含量、SOD和CAT活性等H2O2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良环境中所产蚕卵胚胎发
用参数拟合法预测基础沉降过程。考虑了土的加载过程、排水条件、非线性的本构关系、孔压的产生和消散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实例计算,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
<正>2012年以来,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涟钢)为提升财务工作的管理职能,从强化基础工作入手,搭建了"管理报表"、"营运资金管控"、"股权投资单位监控"、"税务预控"四体系
The test panels have been set for one year in the waters of Daguanban reclamation area of Luoyuan Bay to investigate the ecology of fouling community. 39 specie
对飞秒化学的发展作了简要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