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呼吸道常见疾病,也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造成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支气管哮喘是气道的一种慢性疾病,它的重要特征是持续性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AHR)和可逆性气流阻塞。慢性持续性气道高反应性和炎症刺激能影响气道重塑。气道重塑是气道壁结构的不可逆性改变,包括上皮细胞脱落,杯状细胞增生,血管数量和面积增加,细胞外基质(ECM)沉积以及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增生和肥大。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内皮细胞特异性促有丝分裂肽,对血管生成作用重大。它是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和重塑的重要介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并且在支气管哮喘的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对在支气管哮喘中VEGF与TGF-β1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通过检测哮喘患儿血清VEGF与TGF-β1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相关性及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病例组的117位观察对象选自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之间来我院小儿内科门诊就诊以及住院治疗的患儿,年龄在6月一8岁。‘分为肺炎组(35例)毛细支气管炎组(32例)、哮喘Ⅰ组(24例)和哮喘Ⅱ组(26例)。正常对照组(18例)部分选自同时期来我院小儿外科住院治疗的未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部分选自来我院儿童预防保健科健康查体的儿童。所有正常对照均无哮喘家族史,无个人及家族过敏性疾病史,近期无感染史,2个月内未使用过激素和白三烯拮抗药。肺炎组、毛细支气管炎组、哮喘组的所有患儿均根据第七版儿科学予以确诊。其中哮喘Ⅰ组为喘息发作≤3次的病例,哮喘Ⅱ组为喘息发作>3次的病例。应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组和哮喘组患儿。布地奈德用量为年龄<3岁的病例每次用量0.5mg,年龄≥3岁的病例每次用量1mg,每天2次,共应用7天。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SELISA)检测各组血清VEGF和TGF-β1水平及动态变化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呈基础性表达,肺炎组血清VEGF水平略有升高,毛细支气管炎组血清VEGF水平升高,但均无统计学意义(t=0.16,0.46,P均>0.05)。哮喘Ⅰ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哮喘Ⅱ组升高更为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7,3.66,P<0.05,P<0.01)。肺炎组与毛细支气管炎组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38,P>0.05),与哮喘Ⅰ组和哮喘Ⅱ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3.84,P<0.05,P<0.01)。毛细支气管炎组与哮喘Ⅰ组和哮喘Ⅱ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3.57,P<0.05,P<0.01)。哮喘Ⅰ组和哮喘Ⅱ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45,P>0.05)。7天后,肺炎组血清VEGF水平降低不明显,毛细支气管炎组应用布地奈德7天后与7天前比较降低,但均无统计学意义(t=0.10,0.65,P均>0.05)。哮喘Ⅰ组血清VEGF水平明显低于7天前(t=2.05,P<0.05)。哮喘Ⅱ组略有降低,与7天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67,P>0.05)。正常对照组血清TGF-β1水平呈基础性表达,肺炎组血清TGF-β1水平升高不明显,毛细支气管炎组血清TGF-β1水平略有升高,t值分别为0.84,0.94,P均>0.05,无统计学意义。哮喘Ⅰ组血清TGF-β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哮喘Ⅱ升高较为明显。t值分别为2.62,3.87,P<0.05,P<0.01。肺炎组和毛细支气管炎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24,P>0.05),与哮喘Ⅰ组和哮喘Ⅱ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2.47,3.70,P<0.05,P<0.01)。毛细支气管炎组与哮喘Ⅰ组和哮喘Ⅱ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3.36,P<0.05,P<0.01)。哮喘Ⅰ组和哮喘Ⅱ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42,P>0.05)。7天后,肺炎组血清TGF-β1水平降低不明显,毛细支气管炎组应用布地奈德后降低,但均无统计学意义(t=0.75,0.93,P均>0.05)。哮喘Ⅰ组血清TGF-β1水平明显低于7天前(t=2.04,P<0.05)。但哮喘Ⅱ组略有降低,与7天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80,P>0.05)。结论哮喘患儿血清VEGF和TGF.β1水平能反应哮喘气道炎症活动情况及疾病严重程度,两者可能在哮喘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调节VEGF和TGF-β-1水平可以为哮喘的防治提供一个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