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出现过两次较大幅波动,一次是2001年美国高科技泡沫破灭时期,另一次是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在这两次宏观经济波动中,作为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来自贸易部门的外部冲击受到各界广泛关注。作为典型的出口拉动型经济体,中国的贸易方式自1996年起发生重大变化,标志性事件是当年加工贸易在进出口总额中占比过半,此后该比例一直维持至2010年。作为全球生产网络在中国的具体展开,加工贸易商从国外进口原料和部件,经过加工和组装后再出口给国外厂商,这种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兴起至少带来三方面的影响:首先,加工贸易更深入地嵌入全球价值链。由于原料、部件市场和最终产品市场两头在外,所以加工贸易商往往需要和国外企业进行紧密合作。这种生产和贸易模式意味着一旦价值链上某环节出现变化,便会引起整个价值链中生产环节的波动;其次,加工贸易部门提供的附加值显著地小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从而改变了贸易部门对中国GDP的贡献度;再次,加工贸易的兴起改变了国内外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一般贸易部门中使用的国外产中间投入品和本国产中间投入品之间的替代关系更高,而加工贸易部门这两类中间投入品之间的替代关系较低。于是,加工贸易的兴起改变了中国加总的生产函数、技术状态和要素需求模式。鉴于上述三点改变,我们有理由相信来自贸易部门的外部冲击会以一种新的方式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如第一个特点可能导致外部冲击的影响更加迅速;第二个特征可能导致外部冲击对GDP的影响降低;第三个特征则可能导致外部冲击对投资、就业的影响发生变化。但是,在笔者有限的文献阅读范围内,尚未看到从上述角度入手研究来自全球生产网络的外部冲击如何影响中国宏观经济。为了弥补这一可能的空白,本文将贸易部门划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利用理论建模和经验研究两种手段,将上述三点特征放入经典的开放宏观经济学模型中进行讨论。总体而言,这样做得到的结果汇总起来就是:从避免宏观经济大起大落的角度看,中国对贸易部门的调整存在一个两难困境——即在总贸易额中,无论加工贸易比例上升,抑或一般贸易比例上升,都无法降低外部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唯一的不同在于产生影响的领域有区别。这种两难困境的根源在于中国融入全球生产网络过程中表现出的劳动分工阶段,是个客观且不易改变的事实。因此,我们应该对宏观经济波动有更高的容忍度。通过提高本国企业对价值链的控制力,通过进一步多元化外部市场,以及通过对加工贸易商进行分门别类地改进,找到一条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同时提高贸易部门效率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