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30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为专家学者们所关注。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是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问题的有效途径,亦是我国走向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在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时,主要从总体的角度来考察农村劳动力流动,其中涉及到的性别方面的特征和差异较少关注。特别是,农村女性在外出参与经济活动时,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一些地区女性劳动的价值被低估和忽略。正确认识男女性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的差异,合理引导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女性劳动力走向城市,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的,本文利用国家统计部门的数据和农户调研的数据,运用理论分析和描述统计研究了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特点、农村劳动力在流动中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成为他们提高经济收入的主要手段。外出就业率年年攀升,到2006年达到26.21%。在流动过程中,男女性劳动力存在流动数量、流动方向和流动途径等方面的差异。另外,男女性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动机比较复杂,在职位获取,行业选择,工资侍遇,外出与回流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别差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的男性劳动力外出就业,导致农业劳动力性别结构失衡,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第二,主体农民的大量流失、后备农民的大量缺失,新农村建设的“合力”难以形成,使得新农村建设任务倍感艰难;第三,对女性的就业歧视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职业发展和精神状态,同时加大了男性的家庭和社会压力;第四,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性别歧视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最后,为了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减少流动中产生的性别不平等和歧视,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首先,加强思想宣传,合理引导生育,尽量减少传统的性别观念带来的性别歧视和不公正对待,从源头上消灭性别歧视。其次,加大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和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缩小人力资本差异带来的工资差异,尤其是性别工资差异。再次,完善劳动力市场,减少劳动力市场分割和社会排斥等方面对农村外出劳动力的不良影响,合理引导男女性农村劳动力的职业选择,增强他们的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最后,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合理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