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襄盆地在西周时期是周朝的南土所在,有申、吕、蓼、养、鄀等方国。至春秋早期,这一地区开始完全为楚国所据有,并作为腹心地带由楚国经营了近四个世纪。对南襄盆地所出土的两周时期铭文进行整体性综合研究,以探讨这段时期的相关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分上下两编。上编共分六章,是就南襄盆地所出土两周铭文进行分期集释。以时代为纲,将同一时期的铭文归结在一起,依时代先后顺序分为六期。因南襄盆地的铭文最早见于西周晚期,所以西周晚期单独作一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都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但因为战国时期出土铭文不多,所以将战国中期和战国晚期的铭文合为一期。总的分期如下:西周晚期;春秋早期;春秋中期;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在集释中,对铭文中的一些疑难字进行解读;并对铭文中涉及到的一些存在争议的历史人物的身份及时代,进行了重新定位。如:下寺出土铭文中,关于倗之氏称,有三种写法:、、。有学者以为,当释作薳,当读作。薳、、是同一宗族氏称的异体字。本文认为,这三种写法,都当释为。再如,淅川所出土的曾仲器座,其铭文虽只有八字,却存在颇多争议,本文对器主性别、器物属性进行了新的解释。另外,关于申公彭宇墓所出土的彭伯壶铭文中的“彭伯”,学界存在诸多分歧。或认为彭宇与彭伯为一人,是古方国——彭国的亡国之君,入楚后做了楚国的县尹;或认为彭伯与彭宇无关;或认为彭伯是彭国亡国之君,彭宇是其臣;或认为彭伯是彭宇的先祖。本文经过考证后,认为彭伯应是彭氏家族的宗长,彭宇的先祖。下编是在上编基础上所做的综合性研究,分三章。第七章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及考古发现对南襄盆地出土铭文中所见的两大家族——楚申县彭氏家族及淅川氏家族进行了综合研究。关于楚申县彭氏家族,主要是厘清了彭氏家族相关人物之间的世系,并对其族源以及这个家族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历程作了考察分析。关于淅川氏家族研究,则主要是结合传世文献及其他出土资料,对、逺、薳、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第八章主要是对出土铭文所见“飤”、“飤緐、”“”、“汤鼎”、“”、“”、“鼎”、“、”“盏、”“尊缶、”“浴缶”等楚式器物自名进行总结归纳。寻绎这一地区出土铭文所见器物自名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内在规律性。第九章是对铭文所见相关制度的综合性研究。包括联姻、行政建制、附庸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