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骨性Ⅱ类及Ⅲ类错(牙合)畸形术前正畸非常规拔牙矫治患者,种植体支抗远中移动上颌牙列、内收上前牙后,上颌双侧尖牙区牙槽骨厚度、高度及尖牙牙根旋转范围的改变,为正畸临床诊断以及矫治过程中科学、合理的移动牙齿提供有力参考。材料与方法:病例选取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的30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18-28岁,平均年龄20.55±2.82岁。将其分为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15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15例)两组。分别对其上颌双侧尖牙正畸治疗前、后牙槽骨厚度、高度及尖牙牙根旋转范围进行测量。所有受试者均处于自然头位,即自然直头,头颈部自然放松,两眼平视的状态下进行CBCT影像进行扫描,拍摄所采用的设备是由美国KaVo公司所生产的KaVo3DeXam计算机锥形束体层摄影系统,将所产生的DICOM数据通过第三方分析软件Invivo Dental5.2软件进行三维数据重建,以获得实验所需的矢状测量平面。实验所需测量项目包括上颌左、右侧尖牙区、正畸前后的唇、腭侧牙槽骨高度、距釉牙骨质界6mm,12mm及根尖处的牙槽骨厚度、上颌尖牙牙根在牙槽骨内的旋转范围。利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选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间两两对比分析。结果:1.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右侧尖牙区牙槽骨正畸治疗后唇侧距釉牙骨质界6mm牙槽骨厚度La-6、腭侧牙槽骨高度L2明显减小(P<0.05);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左侧尖牙区牙槽骨正畸治疗前后的唇侧距釉牙骨质界6mm牙槽骨厚度La-6、唇侧牙槽骨高度L1、腭侧牙槽骨高度L2明显减小,尖牙牙根唇向旋转范围A0明显增大(P<0.05)。2.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右侧尖牙区牙槽骨正畸治疗前后腭侧牙槽骨高度L2明显减小(P<0.05);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左侧尖牙区牙槽骨正畸治疗前后唇侧距釉牙骨质界6mm牙槽骨厚度La-6明显减小,唇侧牙槽骨高度L1、腭侧牙槽骨高度L2明显降低(P<0.01),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种植体支抗远中移动上颌牙列后,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尖牙唇侧牙颈部及根尖区的牙槽骨厚度明显变薄甚至缺如,唇侧牙根中段牙槽骨厚度增大,而腭侧牙槽骨厚度均变薄,且唇、腭侧牙槽骨高度降低。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尖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及牙槽骨高度减小。提示我们对于非常规拔牙矫治患者,应注在术前观测不同错(牙合)畸形尖牙区牙槽骨基骨条件,正确选择非拔牙矫治的适应症,在远中移动上颌牙列过程中,选择适宜大小的矫治力、控制尖牙转矩、控制种植体支抗垂直向分力大小,避免尖牙过度直立或腭侧倾斜,尽量减少牙槽骨缺损,降低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