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2006年4月、7月、10月和2007年1月在象山港桐照中高潮带滩涂采集未受扰动的沉积物样品。进行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营养结构的研究。此外,建立不同季节底栖动物粒径谱,研究其季节变化规律,探讨粒径谱生物量谷的形成原因。
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涡虫、底栖桡足类、介形类、多毛类、寡毛类等13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小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3713.05±1229.52)inds/10cm2,海洋线虫占绝对优势,为(3038±2009)inds/10cm2,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91.26%;第二是涡虫为(193±104)inds/10cm2;底栖桡足类居第三为(160±74)inds/10cm2,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2%。小型底栖动物年平均生物量为(3162.81±1059.40)μg/10cm2,线虫为(1217±885)μg/10cm2,占年平均生物量的42.85%。
在季节分布上,小型底栖动物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最高丰度和生物量都出现在夏季,为(5326.03±2826.77) ind/s10cm2和(4496.63±3432.50) μg/10cm2,线虫为(4899.72±2853.36) inds/10cm2和(1959.89±1033.55) μg/10cm2,最低出现在秋季。在空间分布上,小型底栖动物主要分布在沉积物的(0~2)cm表层,在丰度上,(0~2)cm表层占64%,在生物量上占52%;线虫主要分布在沉积物的(0~2)cm表层,在丰度上,(0~2)cm表层占海洋线虫总数的64%,在生物量上占64%;小型底栖动物的分布数量和比例都有明显的季节差异。
全年四个季节的营养结构的研究显示,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A)为最优势类群,占60%;刮食者和硅藻类捕食者(2A)第二,为33%。且表层刮食者(2A)增减与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A)增减相反。四个季节的研究显示,线虫的营养结构不仅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且不同季节不同层段也存在差异。这些摄食类型的变动,反映了沉积物中食物的来源具有大量的底栖硅藻。
底栖动物粒径谱结构有明显的季节变化,7月和10月具有两个明显的生物量谷,1月也有两个生物量谷,其中一个不太明显,因此这三个季节是三峰模式; 4月只有一个明显的生物量谷,是双峰模式。四个季节的正态化粒径谱都适合直线回归模型,平均回归系数为0.6128,平均截距10.3071,平均斜率为 -0.3662,回归系数可以反映生物量谷强度变化规律;其截距与总生产力有关;斜率的季节变化可以用于揭示引起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生产量的比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