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广西钦州茅尾海盐沼植物茳芏为典型对象,结合植物生理生态,了解其分布情况,研究其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动态变化,沉积动态,生境因子与植株内C、N、P营养元素含量相互关系,系统阐明广西滨海盐沼的生物学、生态学和沉积学特征,首次构建华南滨海湿地茳芏种群研究范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作者2010年1月调查表明,广西茅尾海潮间带茳芏总面积为38.15hm2,主要分布于内滩,从中滩至外滩茳芏覆盖度依次减少;茳芏分布区存在自然扩散现象,并被当地居民作为经济作物移植。
(2)钦江淡水的注入所形成的适宜的海水盐度和适宜的潮间带高程是茅尾海茳芏种群分布的关键因素;茳芏种群的株高、密度和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145±18cm)、秋季(150±16cm)株高>冬季(114±14cm)>春季(73±16cm)(P<0.01),密度变化规律为夏季(307±85株/m2)、秋季(285±50株/1112)、冬季(259±91株/1112)>春季(212±59株/m2)(P<0.01);茳芏种群株高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茳芏种群地上生物量季节变化夏季(2802.3±887.0g/m2)>秋季(2224.8±795.8g/m2)、冬季(1955.0±750.3g/m2)>春季(504.6±196.7g/m2);茳芏种群地下部分生物量为冬季(1590.8±641.8g/m2)>春季(892.6±477.3g/m2)、夏季(951.4±484.0g/m2)和秋季(929.1±371.4g/m2)(P<0.01),春夏秋三个季节无显著差异(P>0.05);茳芏种群总生物量表现为夏季(3753.7±1022.6g/m2)、冬季(3545.7±1136.2g/m2)>秋季(3153.8±882.9g/m2)>春季(1397.2±517.7g/m2)(P<0.01);4月-7月是茳芏种群地上部分积累量和净积累效率最高的时期,10月-次年1月则为地下部分积累量和净积累效率最高的时期;茅尾海茳芏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年净初级生产力分别为1450.41g/m2.a、698.12g/m2.a,茳芏种群年净初级生产力为2148.53g/m2.a,人为收割对茳芏的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茳芏种群OC、TN和TP的含量分配均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OC的季节变化规律为春冬季低、夏秋季高,TN和TP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春冬季高、夏秋季低;茅尾海茳芏生产力主要受N限制,但P的作用不可忽视;茳芏对N、P的积累和富集对当地生态平衡有着积极的意义。
(4)使用标桩法测定得茳芏种群2010年4月--2011年4月的促淤沉积速率为1.81c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