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充分利用研究区测井资料、岩心分析化验和各种实验资料,首先对史家畔地区长6储层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划分与对比及构造圈闭特征研究,然后深入开展沉积学、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四性”关系和非均质性特征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地质角度对研究区长6储层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建立储层的分类评价标准,并分小层进行储层评价研究,最后结合以上研究,分析史家畔地区长6储层的成藏模式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油层组平均厚度在130m左右,进一步细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四个小层,由于研究区中部存在大面积的条带状沼泽相沉积,把研究区分割成东、西两个部分。研究区长6属于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发育的沉积微相主要有分流河道、分流涧洼地和河漫滩。储层砂岩以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粒度主要为细粒,发育粒间孔,其次为溶蚀孔,孔隙结构为小—细孔细喉。研究区为低孔特低渗储层,而且具有强非均质性的特点。通过多因素综合分析,结合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将长6储层分为四类,各小层均以Ⅲ类储层为主,其次是Ⅱ类储层。构造—岩性油藏是研究区主要的油藏类型,其次是构造油藏,在西倾背景上的鼻隆构造以及分流间湾沉积的泥岩可以有效的封堵油藏,所形成的良好圈闭是储层对油藏的主要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