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骆驼祥子》—一部经典著作的多角度解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ffx7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主要由绪论、结语和三章主体部分组成,主要围绕着《骆驼祥子》这部经典作品的研究历程,从阶级-革命视角、启蒙-人性视角、城乡文化视角、性别视角、宗教-民族视角、地域文化视角以及语言、译介、版本、改编等不同的视角来评析《骆驼祥子》近八十年的研究历程,进而通过这个个案研究来透视文学作品接受认识的变迁以及《骆驼祥子》的多角度解读对整个现代文学发展的意义和价值。《骆驼祥子》这部作品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但是针对作品研究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自1936年《骆驼祥子》诞生以来,评论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息。文学评论界对它的研究正在从单一化、主观化逐步走向丰富化、客观化。我在论文的前期准备阶段曾经花费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来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收集与《骆驼祥子》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共计700篇左右。我的这篇毕业论文就是在大量研读这些重要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以所搜集到的数百篇研究论文为依据,对八十年的《骆驼祥子》研究史进行全面梳理,简要介绍了研究的动机、方式、及意义。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研究状况,将这一研究历程分为三个时间阶段:1936-1949年、1949-1978年、1979年至今,进而分析了不同阶段的基本研究视角、研究成果以及缺陷,使《骆驼祥子》研究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总体来讲,序论部分对整篇论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从第一章到第三章是正文的主体部分,虽然篇章并不多,但每章中包含的容量却很大。每章中对《骆驼祥子》研究的多个视角进行逐一阐释,并且将具有相对性或者相近性的研究视角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以便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一章里的阶级-革命视角和启蒙-人性视角代表了不同时期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注重社会批判的功利性,一种关注人性本身。通过对这两大对立视角的分析研究,可以使我们追踪到时代主题的变迁和文本接受认识的变迁,进而对整个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研读具有启发意义。第二章是具有与时俱进特点的研究视角,从二十世纪初形成的城市现代化一直延续至今,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开展也确实产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好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性别视角是新世纪以来才提出来的研究视角,具体到作品而言,主要涉及了老舍的男性意识与文学创作、以女性意识反观作品思想内容这两大话题,反映了女性意识的崛起与传统男性意识的对峙。第三章主要谈到了《骆驼祥子》研究的宗教-民族视角和地域文化等视角,作品中不同的文化元素正是作家丰富的人文素养和生活经验积累的集中体现。另外,语言、译介、版本、改编等方面的《骆驼祥子》外延研究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结语部分无疑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通过对《骆驼祥子》研究的研究得出了重要的认识,包括对《骆驼祥子》文本的认识、对现代文学的认识以及对学术史发展的认识这三个主要方面。同时也提出了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并且为以后的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
其他文献
针对最优潮流(Optimal Power Flow,OPF)随着系统规模的增加出现求解效率偏低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扩展二次锥规划(Extended Second-Order Cone Programming,ESOCP)的最优潮流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对微创介入镇痛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宣武医院疼痛中心2009年6月—2010年7月住院行微创介入镇痛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两
内镜超声检查(EUS)是结合了内镜与超声双重优点的胃肠道内镜学影像学技术,对消化管粘膜的病变,壁内的病变及邻近脏器进行超声扫描检查,提高了内镜的诊断能力.本文就内镜超声检
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社会赋予了科学技术新的诠释和意义。在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的基础上,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成功转移,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同时也
当今中国新闻媒介传播活动中,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新闻娱乐化主要体现为硬新闻被边缘化、严肃新闻软性化、报道方式故事化三个方面。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基本功能
消渴的发生与水谷精微代谢的失常密切相关。水谷精微代谢失调,淤积于经络,发生消渴,经络中精微物质的瘀积,经络阻塞,血脉闭塞而发各种并发症。行走于下肢至足部经络路线最长,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干预策略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9年5月在明楼社区应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CHB患者221例,随机分为
本文建立在民族旅游村寨旅游管理模式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之上,根据贵州郎德苗族村寨和贵州镇山布依族村寨旅游管理模式的实际情况,结合对两个典型民族旅游村寨旅游管理模式形成
本文以“正视”与“反观”、“重估”相结合的眼光和方法,并以此作为行文的主线,集中探讨了《论语》中的“知”。主体内容包含三大部分,之前有绪论,最后为结论。绪论中评述了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