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对武术本质问题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这一问题当前研究现状的思考。之所以要深入探讨武术的本质,是因为武术本质问题的研究直接影响到武术概念和定义的准确表达,进而对武术传承和未来发展导向性的确定有着深远的意义。首先,人们通过深刻理解武术的本质,才能知道“如何传承,传承什么”的问题,使以武术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和继承;其次,从武术科学研究的需要出发,只有以武术本质作为界定武学研究范畴的基础,才能够全面地把握其科学研究范围和方向,或针对其中某一领域实施专门研究;第三,在本体论意义上为武术伦理和武术美学提供形而上的根本依据;第四,为指导人们对武术现实性存在的认识和其自身发展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但是在很多学者在探究武术本质的过程中,在本质属性上面的纠缠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使得武术丧失了其本真的存在性——人性,武术的人变成了武术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因此,本文旨在通过于清理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所造成的危害,最大可能的还原武术本质的本然之态,探究其内部蕴藏的人性之实践力量,具体来说本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第二章)武术本质研究的症结与消解。通过分析当代武术研究的三大症结:1.对哲学上“本质”的误读;2.把存在的武术当作存在者的武术研究;3.泛文化主义和反文化主义倾向。针对这些主要观点的根源性问题提出了消解这种论争的三把钥匙,即:拒斥形而上学的武术本质、武术本质层次性的探究和历史唯物主义范式的武术本质研究。二、(第三、四章)武术本质的历史和逻辑基础。通过对武术存在的历史性根基、逻辑性根基较为深入的探讨,用武术是以人的需要为存在的存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实践存在和塑造“人”和“自我超越”的存在这三个命题在本体论意义上对武术本质进行了界定,并明确指出这三个存在的非孤立性和辩证统一性,即是说:只有以人的需要为存在的存在为先决存在,武术才可以以传统道德的实践性存在为存在,只有武术以道德实践的存在而存在,才可以以塑造人和自我超越的存在为存在。三、(第五章)武术本质的层次性。根据本质的层级理论——作为映现他物的存在或反思的存在、映现于自身内的存在和还原自身的存在,逐层进行历史和实践性存在的还原。武术之初级本质是中国文化孕育下的特有的技击术;武术之二级本质是是根据人们的需要以技击动作或意向为主要方式的特殊运动和社会实践;武术的高级本质(域本质Geviert)是“德”,是人性最本真的东西,是人与自然之德、人与人之德、肉体与性灵之德的统一。四、(第六章)武术之德的本质性。在对武术本质的还原过程中,越是接近武术的本然,武术本质的道德主体性就越加凸显,这个主体性着重体现在德对天道、自然之道与人之道有机的连接之上,即是牟宗三所讲的“上可通天,下可通人”方为天人合一之真谛。之所以把武术本质的最高形式落脚于“德”这个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的域上,是由德的可贯通性和可实践性所决定的,它作为道的实践性存在具体显现于武术本质的高级层级当中,天然地把武术与中国文化对生命的呵护与珍爱这个本体论承诺联系起来,成为“禅武合一”、“天人合一”和“身心合一”绝佳的本体澄明。五、(第七章)非理性和反本质哲学下的武术本质重建。在唯意志论、解释哲学和解构主义对本质不遗余力的摧毁中,武术主体性的消解和重构事实性的摧毁了武术本身。但这种对本体论的断然否弃却可以在中国道德哲学上实施重塑,“道”之所以能作为武术存在的形而上之根据,是由它是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同一性所决定的,也是由它在可自我验真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差异性和创造差异性的特征所决定的。道的实践体“德”作为中国人文的本质,既是可顺延的形而上的存在根据,又是不脱离具体社会现实的实践体。因此,武术要想存在于具体的中国社会当中就必须践行“德”的本质,时刻不能忘记武术对人的终极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