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上海市学龄儿童心理行为健康促进的医教协同模式目的探讨上海市医疗服务和学校卫生系统相结合的学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早期筛查、干预模式,以促进上海市学龄儿童的心理行为健康。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对上海市12所小学1~4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行为问题的调查。首先由父母填写自编一般情况资料、儿童动作协调问卷(DCDQ)和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筛查阳性的儿童由学校受过培训的教师使用儿童青少年简明国际神经精神简式访谈(MINI-KID)进行访谈评估。然后发育行为儿科医生对于MINI-KID阳性者进行进一步个性化评估以作出诊断。对有心理行为问题,主要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八周个性化干预是在学校完成的,发育行为儿科医生和治疗者进行监测。干预包括团体游戏治疗、行为治疗、语言听辨干预、神经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并对学校教师、家长进行培训。干预前后使用SNAP-IV评定量表、自尊量表、SDQ问卷、DCDQ问卷评估。结果有效样本共4789名儿童,年龄在5-12岁(8.10±1.19)。SDQ心理行为问题检出比例为19.23%(921/4789)。应参与MINI访谈508名。MINI-KID访谈后心理障碍检出比例2.21%(106/4789,90名SDQ阳性者脱落),在所有心理障碍疾病中65.10%(69/106)为ADHD,比例最高。经发育行为儿科医生的评估诊断后,共53名ADHD患儿进入综合干预阶段。干预后ADHD患儿的核心症状(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及功能损害(对立违抗、行为问题、学业成绩、精细运动和自尊)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上海市学龄儿童的心理行为健康的医教结合筛查与干预模式是可行的、有效的。ADHD是小学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病因。第二部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医教结合干预模式的疗效评估目的通过医教结合组和药物组治疗前后的比较,评价该医教结合干预模式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发育行为儿科门诊中被确诊的ADHD患儿为对象,其中常规药物治疗的为药物组,医教结合项目学校的ADHD儿童作为医教组。医教组患儿接受进行个性化综合干预方案,包括团体游戏治疗、行为治疗、语言听辨干预、神经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并对医教组学校教师、家长进行培训;药物组仅做门诊常规治疗及随访。治疗时间为期8周,干预前后用SNAP-IV评定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自尊量表进行评估。通过组间对照,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医教组和药物组ADHD儿童的多动/冲动、注意力缺陷、行为问题自身前后对比均有明显改善,两者相比医教组改善效果更明显(P<0.05)。在对立违抗、总的心理行为问题、自尊感、学业成绩方面,医教组自身前后对比有显著改善(P<0.05),而药物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医院常规的ADHD治疗对改善学龄患者的核心症状是有效的,但对于对立违抗、心理问题、自尊和学业的改善则效果不显,而医教结合的综合治疗则在改善核心症状的同时,可以有效改善对立违抗、心理问题、自尊和学业。第三部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功能损害特点研究目的评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功能状态,并探讨不同性别、年龄段、智力水平的ADHD患儿的功能损害差异。方法2018年3月-2019年1月期间,收集疑似ADHD儿童1718名,父母填写Weiss功能缺陷评定量表(WFIRS-P),同时专业医师按照DSM-5诊断标准对儿童进行诊断。符合诊断标准者纳入ADHD组,不满足诊断标准者纳入非ADHD组。比较两组的Weiss功能缺陷评定量表得分,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段、智力水平的ADHD患儿的功能损害。结果ADHD组在家庭、学习/学校、生活技能、自我观念、社会活动、冒险活动等维度的功能损害均明显高于非ADHD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ADHD组中,男童在社会活动、冒险活动维度的功能损害明显高于女童(P<0.05);年龄在9岁及以上的患儿组在家庭、学习/学校、生活技能、自我观念、社会活动等维度的功能损害均明显高于低龄儿童(9岁以下)组(P<0.05);智力在中等至中下水平范围的两组(85-99,70-84)和智力低下组(<70)比智力在中等至中上水平范围的两组(100-114,115-129)在学习学校维度有更严重的功能损害(P<0.05)。结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存在明显的功能缺陷,不同性别、年龄、智商水平的ADHD患儿的功能损害有不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