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20世纪70年代处于“滞涨”的英国经济,1979年上台的英国撒切尔政府政府采用货币主义学派的主张,反对把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的首要目标,掀起了一场抑制通货膨胀,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经济改革,称为“撒切尔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政府,无论是保守党还是工党执政,都不同程度地采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实行所谓的“需求管理”,通过增加支出和扩大财政赤字的手段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以促进生产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这种政策的后果是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成为严重的经济问题。面对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现象,撒切尔夫人认为只有控制通货膨胀,才能为宏观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把货币主义政策作为对付通货膨胀的有效工具,实行严格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表现在通过制定“中期金融战略”,结合英国的实际承受能力,逐渐减少货币供应量;通过国有部门私有化和福利制度改革以及控制地方财政等方法降低公共部门的开支,减少政府的借款需求;通过减税刺激企业的投资和生产;通过工会改革,打破工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垄断,促进了劳动力自由流动;通过反对垄断高价,重建自由市场,最终达到平抑物价,促进生产的目的。反通货膨胀的“撒切尔革命”虽然产生了失业率的增加和贫富差距扩大等负面影响,但它使长期困扰英国经济的高通货膨胀率得到了抑制,改善了英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促进了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增长,经济增长的同时英国并没有出现同期美国里根政府那样的高赤字现象。重振了英国国威的“撒切尔革命”,得到民众广泛的支持,使撒切尔夫人赢得蝉联三届政府首相的胜利。反通货膨胀对“撒切尔革命”来说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因为抑制通胀不仅是撒切尔政府经济战略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战略目标,更是推进撒切尔革命,重振英国国威的一种手段。撒切尔革命实质上就是反对通货膨胀,重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过程。其反通货膨胀政策对于中国当前的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