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是一种信息传导机制,它通过会计信息的传递来引导资本流动,从而对资本进行优化配置。会计信息只有具有较高的信息含量,才能有利于外部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决策,促进资本市场的良性循环。1992年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之我国会计制度也逐步市场化和国际趋同。从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到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再到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每一次改革都紧紧跟随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节拍。财务会计目标逐渐由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更加有利于投资者进行决策。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也逐渐成为衡量会计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在之前的相关研究中我们发现,2000年以前我国会计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但并不显著,那么在2000年之后的两次改革期间,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会呈现怎样的变迁路径呢?会计制度的改革能否在价值相关性的变迁路径中得到体现呢?本文首先运用规范研究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接着以2001-2008年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作为样本,并在F-0修正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经营现金流量这一解释变量,并将影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其他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来建立回归模型,使回归所得的拟合优度能够更加精确描述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最后将各年份价值相关性的量化数据连结成曲线图,采用趋势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变迁路径研究。结论表明:首先,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呈现最高,每股净资产和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的价值相关性都很低,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更多利用会计盈余信息来进行决策。新会计准则颁布后,每股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稍有提高,主要是由于新会计准则逐渐从“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很弱,但却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表明将现金流量表纳入财务报告范围进行公布对投资者是有益的。其次,总体上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没有随着会计准则内容的一次次修订和完善而逐渐提高。在会计准则实施的第一年价值相关性明显提高,但是在第二年又出现了价值相关性的降低,持续性得不到保证。主要是由于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负面问题,使会计准则执行效果弱化了准则制定内容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应有的作用。另外我国投资者行为效应也阻碍了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提高,使得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到价值相关性的体现需要经历一个投资者信心建立的过程和一个认知过程。今后应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阶段相关政策体系予以完善,以提高对会计信息质量,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投资者专业知识水平和投资信心,减少市场噪声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