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是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POD与术后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驻留时间、拔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延长、术后致残率和死亡率增加相关,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脑电监测技术作为围术期反映麻醉镇静深度的常用方法,在预防POD的发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加工脑电图技术,许多研究证实BIS指导麻醉镇静深度管理可降低非心脏手术术后POD的发生率。而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内直视瓣膜置换手术中,低温和CPB对BIS数值准确性的影响以及BIS本身反应的滞后性等缺点使其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受到质疑。近年来,麻醉学者开始应用原始脑电分析技术指导麻醉镇静深度管理,且有研究表明,视觉分析脑电图监测技术可用于指导非心脏手术麻醉中镇静深度管理并有助于准确评估术中爆发抑制率(Burst suppression ratio,BSR),但其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尚不明确。本研究拟以BIS监测作为对照,探讨视觉分析脑电图指导麻醉镇静深度管理是否能够降低CPB心内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患者POD的发生率,为临床监测心脏手术术中麻醉镇静深度、降低POD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择期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4):A组术中采用视觉分析脑电图法指导患者镇静深度管理,通过调节丙泊酚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浓度,维持麻醉深度于C、D级;B组采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指导镇静深度管理,通过调节丙泊酚TCI浓度,维持BIS值40-60范围。术前及术中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相关检查信息、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体外循环期间丙泊酚使用剂量及丙泊酚总剂量、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和血气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患者拔管时间、ICU驻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POD发生率和术中知晓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择期CPB心内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8例,排除不符合病例后,共纳入80例患者进行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中麻醉及手术相关资料、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血气分析结果、术后ICU驻留时间及拔管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D发生率A组(23%)低于B组(45%),术后住院时间A组(13.2±3.4)短于B组(13.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BIS监测,基于视觉分析脑电图的麻醉镇静深度管理可能有助于降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