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位居门诊常见症状的第三位,涉及到多个临床学科,尤其与急诊科、耳鼻咽喉科、神经内科、老年病学科等关系密切,主要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是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的疾病,因前庭功能异常而出现,临床表现为头部在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短暂的眼震及眩晕。经过近2个世纪的病理机理研究及临床实践,体位复位治疗提出并逐渐完善,因其即时疗效肯定,明显提高治愈率已被临床广泛运用。但BPPV发作时及复位后均会伴有头昏重、飘浮感、头痛、恶心欲呕、心悸汗出、便意频繁等植物神经症状,引起不同程度的恐惧、惊慌、焦虑、悲伤等不良情绪,对人们生活、工作、心理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医药的整体调理对植物神经功能症状及不良情绪改善具有一定优势。据此,本研究拟采用体位复位法结合中药治疗与单纯体位复位法进行比较,观察患者BPPV疗效评价、眩晕症状、前庭功能指数、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等,旨在为本方案的扩大应用提供临床依据,为中西医互通提供平台。目的:评价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接受体位复位结合中药的综合治疗后2周、1月、3月的疗效,并与单纯体位复位疗效相比较,通过初步观察体位复位结合中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估,分析探讨本方案优势所在,旨在为本方案的扩大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间在广东省中医院急诊或神经科门诊纳入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47例按随机方法分为体位复位结合中药的试验组和单纯体位复位的对照组,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的BPPV疗效评价、眩晕前庭症状指数(VSI)、症状与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DHI)、眩晕症状评分(VSS-SF)进行统计,分析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各时点疗效等级比较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VSI、DHI、VSS-SF评分,各时点治疗前后评分及变化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各组VSI、DHI、VSS-SF评分,各时点治疗前后评分及变化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体位复位结合中药治疗在各时点的前庭症状指数评分、眩晕症状评分、症状与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均与单纯体位复位法治疗相当。各组各时点的前庭症状指数评分、眩晕症状评分、症状与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单纯体位复位治疗及体位复位结合中药治疗均为有效治疗方法,均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