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将博客网、维基网等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称之为“新新媒介”。新媒介的层出不穷,带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众狂欢。传统媒体的话语权被不断分解,公众、网民的声音在键盘上敲之即出,新闻报道的戏剧反转、舆论浪潮的急转直下屡见不鲜。反转新闻现象从2013年开始进入公众和学者的视野。虽然目前对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对“反转新闻”的研究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一隅。反转新闻的频发越来越引起新闻工作者和业界学者的关注。作为一种新闻现象,它有着诸多独特之处。出现反转的一般都是话题性极强的社会新闻,能够轻易扯痛公众的敏感神经,激起舆论的浪潮。新闻报道的标签化和诱导性、事件的冲突性、总是相伴而生的舆论反转和网络暴力等,都使“反转新闻”区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反转新闻现象虽然不是新媒体环境的产物,但在传统媒体时期,它主要是主流媒体自我修正的一部分。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基于受众和事实的修正,呈现出新的特点,并伴随着舆论反转过程中网络舆论的暴力化倾向。从“四川男子暴打女司机”的神反转到“罗一笑事件”中被愚弄的网民,再到“榆林产妇跳楼事件”中的戏剧化冲突,反转新闻现象越来越凸显出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与公众舆论的颠覆式变革。本论文在对13-17年的25条反转新闻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反转新闻的基本特征和传播路径进行探究,并基于此探寻反转新闻的成因和负面影响及其规避机制,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提供借鉴。反转新闻具有社会话题性、主体标签化、报道诱导性、双方冲突性和舆论暴力化的一般特征,其传播路径一般为“新闻来源——首发新闻——媒体转载——舆论发酵——新闻反转——舆论反转”,这个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体现着新媒体时期的新特征。反转新闻频发的原因和对策,在这条路径中也有迹可循。从消息来源看,网络消息来源的主导地位和核实缺位是反转新闻频发的首要原因;从新闻报道的角度看,反转新闻的频发是新闻专业主义式微的结果;从受众和舆论的角度看,反转新闻的频发与刻板印象、受众媒介素养等密不可分;从媒介环境看,新媒体环境为反转新闻的滋生提供了有利的土壤。反转新闻具有双重的社会属性。它不断消耗着媒体的公信力,对新闻当事人造成极大伤害,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公共理性的建构。但是,它又是对事实真相的深度挖掘,是民间舆论场的成长过程,是公众情绪的“减压阀”。正确地评析定性,并规避其不利影响,是研究反转新闻现象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