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管理任务而言,竞争力概念可以应用到国家、产业和企业,形成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是基础和源泉。 不管国际还是国内,食品工业对一国经济发展都是相当重要的。而我国食品行业国际竞争力不强,行业内食品企业的企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有必要对我国食品制造业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并从多个维度比较分析,通过研究不同类型企业竞争力支撑模式,尝试对不同类型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给出合理有用的意见和建议。这正是本文的写作出发点。 本文核心内容主要有五点。 第一是对企业竞争力的理解。在分析国内外关于企业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并提出自己对企业竞争力的理解与认识——企业竞争力是竞争市场中的企业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针对这一概念,借用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评价与研究中心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三位一体的竞争力评价模式,并结合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食品制造业企业竞争力评估模型。在认为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大致相同的假设下,食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企业研发、管理创新和成本控制。 第二是适合目前我国食品制造业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考虑影响食品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多方面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食品制造企业竞争力影响程度的不同,并根据对称性设计和等权综合模式——即相对比较重要的方面从更多的侧面进行体现,本文从实力竞争力、成长竞争力、成本竞争力、创新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和投融资竞争力等六个要素对企业竞争力进行量化评价。在要素内部选取具体指标时,同时考虑规模和效率两个方面,由总量指标和比率指标综合构成。具体指标共有31个。 第三是对我国行业企业竞争力发展现状描述。从总体来看,企业综合竞争力平均值为47.9,标准差仅为3.3,高位离群点很少,最高的一个离群企业竞争力得分为71.5。多元动态聚类,将企业归为4类:强势企业只有11家,下势企业多达2067家。这表明当前我国食品制造业企业综合竞争力水平普遍偏低,仅有极少的企业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的发展现状。通过多维度比较分析,不同控股方式企业和不同地区企业平均竞争力水平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第四是对当前不同规模下各经济类型企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企业层面整体竞争力结构特征。通过直接比较分析得知,随着企业规模减小,企业反映出来的经营规模也不断减小。从企业效益来看,反映企业生产效率的劳动生产率随着企业规模的减小而逐渐下降;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和资本增值能力的资本利润率则相反,说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盈利和资本增值方面更有活力。从企业类型来看,股份有限公司拥有最多的竞争优势;其次是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企业;最差的是尚未改为公司制的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通过协方差检验,目前规模的大小和经济类型的不同都是造成我国食品企业综合竞争力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通过主成分回归模型分析,其主成分载荷体现具体生产或财务指标对竞争力要素的支撑,而回归方程的系数则体现竞争力要素对竞争力运行表现或者说竞争结果的支撑,得出不同规模下,各经济类型企业的竞争力结构特征。对所有大型企业来说,对其竞争力运行表现的影响最大的是创新要素,除私营企业外,影响其次是企业管理水平。成本控制方面目前而言影响是相对最小的。而对中小企业而言,除国有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最重要因素为管理要素外,其它四类企业最重要的支撑要素都是创新,但是相对大型企业而言,其重要程度有所下降。除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成本控制作用略大于管理支撑作用外,对于其它五类企业的竞争力运行表现而言,成本控制方面影响都是最小的。 第五是在以上所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主要从政府和企业自身两个方面来建议。政府要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要充分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并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发展思路和经营模式,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本文的可能创新点主要有: 1.三位一体竞争力思想在企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 2.结合行业实际发展现状的食品行业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提出。 3.用主成分回归模型对企业竞争力结构特征进行剖析。 本文的不足之处如下: 1.由于条件限制,比如无法获得其它一些重要硬指标和相关软指标,本文在现有条件下提出的指标体系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可能存在偏颇。 2.由于对企业运营层面的分析不够深入,加之所有实证分析都是站在整个行业基础上,而不是具体到单个企业,本文建议对具体单个企业实际价值可能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