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急跟踪审计是近年来发展的区别于传统审计的一种特殊审计模式,其在确保救灾款物救灾款物筹集合法有序、分配公平公正、拨付及时到位、使用合规合理、管理安全有效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政府审计部门较早实行救灾款物专项审计是在1998年对长江流域遭受洪涝灾害的7个省份救灾资金进行审计。2003年防治“非典”专项资金审计开始积极探索救灾款物审计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并在2008年年初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救灾款物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检验。2008年5月,汶川地震救灾款物审计是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实现了救灾款物“不出问题,少出问题,至少不出大问题”的工作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突发重特大自然灾害要求救灾款物筹集迅速、渠道多样、金额巨大,这就难免出现救灾款物账目资料不完整,管理使用混乱等情况。同时,救灾款物的去向和使用情况是民众关注的焦点。因此,审计人员在执行救灾款款物审计工作时面临较大的审计风险。如何在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准则的前提下,理顺关系,完善组织管理,规范审计方法、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和工作程序,从救灾款物审计实际情况出发,更好、更高效地完成审计工作,是救灾款物审计的一大难题。本文在梳理我国突发重特大自然灾害救灾款物管理的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救灾款物审计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救灾款物审计有其自身特点,如审计介入时机的及时性、审计实施组织的统一性、审计方式的特殊性、审计信息发布的动态性、审计组织方式的联动性、审计成果利用的综合性等,所以审计工作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做保障,并完善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强有力的组织做保障体现形势之一是建立救灾款物审计应急响应机制,及时高效地开展审计工作。由于救灾款物来源渠道多,数额巨大,需求紧急等特殊原因,其审计工作和一般财务收支审计有所不同,本文探索了救灾款物应急跟踪审计的对象、目标、内容、步骤及审计的方法等,以期望指导救灾款物应急跟踪审计工作。同时,救灾款物审计需要做好信息沟通工作,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主要包括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项目小组之间的沟通、公众与审计的内外部沟通。为降低审计风险,做好质量控制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全国人民对救灾款物关注度极高,审计人员面临很大压力,需要从一般要求、审计方案质量控制、审计项目实施过程质量控制、审计结论和报告质量控制四部分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审计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对审计工作进行绩效评价,但是由于法律对绩效审计评价没有明确规定、救灾款物审计的特殊性、常规审计绩效评价标准无法完全适应救灾款物审计评价工作、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等原因,导致救灾款物审计绩效评价难以有效开展。因此,绩效审计还需在满足救灾需要、全面、特事特办、成本效益等原则指导下积极探索救灾款物审计绩效评价的科学、合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