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总结颅内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为颅内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经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或脑血管造影(DSA)诊断的颅内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结果:共收集22例颅内动脉夹层患者。平均年龄(52.7士17.7)岁,女性3例(13.64%),男性19例(86.36%)。颈内动脉颅内段夹层6例(27.27%),椎动脉颅内段夹层8例(36.36%),基底动脉夹层8例(36.36%)。头晕7例(31.82%),非蛛网膜下腔性头痛7例(31.82%),脑梗死3例(13.63%),鼻出血1例(4.55%),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22.72%),其中椎基底动脉夹层出血占4例,相对比为1:4。其中发病前有头部外伤史1例,无症状者1例。1例同时存在头痛及颈痛,2例患者同时存在头痛和缺血性卒中。影像学特点:动脉夹层8例(36.36%),夹层动脉瘤14例(63.64%)。CTA有典型表现者10例,其中夹层动脉瘤形成7例(70%),管腔闭塞2例(20%),不规则狭窄1例(10%);DSA检查有典型表现17例,其中,不规则膨隆5例(29.41%),不规则狭窄伴外管径扩张5例(29.41%),巨大占位1例(5.88%),不规则狭窄1例(5.88%),内膜瓣4例(23.52%),串珠征1例(5.88%)。治疗: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者5例(22.7%),其中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者2例。抗凝结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例(9.09%),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5例(22.7%),单纯弹簧圈填塞1(4.54%),单纯支架治疗4例(18.18%),没有治疗者4例(18.18%),死亡1例(4.54%)。本课题共10例采用血管内治疗,除1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发生脑梗死,其余患者均无明显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临床随访3个月,7例影像学复查未显示复发,1例失访。8例药物治疗,4例未治疗。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随访期间无新发脑血管事件,临床及影像学随访满意。除4例未治疗患者,其余18例患者在随访3月后临床症状改善,治疗前后mRS评分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颅内动脉夹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以表现为头晕、头痛与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症状。且最常表现为头痛症状。2、椎基底动脉夹层可能较颈内动脉颅内段夹层多见,前者可能更容易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3、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影像学特点,尤其是CTA及DSA多模式影像学检查。4、颅内动脉夹层的治疗应个体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药物治疗或药物联合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