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即便予双抗治疗下仍有少部分脑卒中患者会在发病后1周内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情况。目前以有许多研究指出脑卒中后出现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即治疗后的血小板高反应(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HTPR),会导致不良预后。因此,我们尝试探究在双抗治疗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是否与抗板药物后的血小板高反应相关,为后续治疗提供可能的治疗方向。
方法:
纳入2019年4月-2020年2月于珠江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考虑轻型脑卒中患者,予入组后第1天均予氯吡格雷300mg联合阿司匹林100mg口服,后续予氯吡格雷75mg联合阿司匹林100mg每日维持。在首次口服抗板药物后12-18h行光学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并在住院后的前3日内完善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等检查,影像学诊断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符合以扫描厚度为6mm,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连续3个或以上轴向切面见新发梗死病灶,或梗死病灶大于2cm,或脑干梗死部位梗死延伸至桥脑基底面。入院后连续7日对患者进行每日的床旁NIHSS评分测定,观察记录患者的NIHSS评分变化,以结局变量ΔNIHSS增加三2分为END组,<2为no END组。进一步对患者血小板反应与是否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情况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共纳入发病48小时内轻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42例,其中8例(19.0%)发生END,34(81.0%)例未发生END。在END组由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DP58.6±7.7%>no END组患者45.5±2.1%;由AA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A33.1±15.7%>18.3±4.9%no END组患者,END组患者的BMI平均值28.5±1.2kg/m2>no END组患者的BMI平均值24.1±0.6kg/m2;在总人群影像学中,分支动脉硬化疾病16例(38.1%),其中发生END的有6例(75.0%)。对影响发生END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仅BMI(P=0.01,OR1.39,95%CI1.08.1.78)、血小板聚集ADP(P=0.04,OR2.38,95%CI1.00-1.11)、影像学梗死分型(P=0.03,OR0.14,95%CI0.02-0.81)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调整变量对单因素分析中P<0.02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仅BMI(P=0.02,OR1.43,95%CI1.05-1.96)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血小板聚集ADP(P=0.11,OR1.12,95%CI0.98-1.23)、影像学梗死分型(P=0.16,OR0.21,95%CI0.02-1.82)在END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并未见显著影响。
结论:
1.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ND的发生可能与服用抗板药物后的早期出现对氯吡格雷的血小板高反应有关;而与阿司匹林的血小板反应未发现有相关性;
2.在本次研究中,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BMI越高,其END发生的可能性越高;
3.在出现END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以分支动脉硬化疾病的影像较为常见。
即便予双抗治疗下仍有少部分脑卒中患者会在发病后1周内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情况。目前以有许多研究指出脑卒中后出现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即治疗后的血小板高反应(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HTPR),会导致不良预后。因此,我们尝试探究在双抗治疗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是否与抗板药物后的血小板高反应相关,为后续治疗提供可能的治疗方向。
方法:
纳入2019年4月-2020年2月于珠江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考虑轻型脑卒中患者,予入组后第1天均予氯吡格雷300mg联合阿司匹林100mg口服,后续予氯吡格雷75mg联合阿司匹林100mg每日维持。在首次口服抗板药物后12-18h行光学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并在住院后的前3日内完善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等检查,影像学诊断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符合以扫描厚度为6mm,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连续3个或以上轴向切面见新发梗死病灶,或梗死病灶大于2cm,或脑干梗死部位梗死延伸至桥脑基底面。入院后连续7日对患者进行每日的床旁NIHSS评分测定,观察记录患者的NIHSS评分变化,以结局变量ΔNIHSS增加三2分为END组,<2为no END组。进一步对患者血小板反应与是否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情况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共纳入发病48小时内轻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42例,其中8例(19.0%)发生END,34(81.0%)例未发生END。在END组由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DP58.6±7.7%>no END组患者45.5±2.1%;由AA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A33.1±15.7%>18.3±4.9%no END组患者,END组患者的BMI平均值28.5±1.2kg/m2>no END组患者的BMI平均值24.1±0.6kg/m2;在总人群影像学中,分支动脉硬化疾病16例(38.1%),其中发生END的有6例(75.0%)。对影响发生END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仅BMI(P=0.01,OR1.39,95%CI1.08.1.78)、血小板聚集ADP(P=0.04,OR2.38,95%CI1.00-1.11)、影像学梗死分型(P=0.03,OR0.14,95%CI0.02-0.81)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调整变量对单因素分析中P<0.02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仅BMI(P=0.02,OR1.43,95%CI1.05-1.96)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血小板聚集ADP(P=0.11,OR1.12,95%CI0.98-1.23)、影像学梗死分型(P=0.16,OR0.21,95%CI0.02-1.82)在END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并未见显著影响。
结论:
1.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ND的发生可能与服用抗板药物后的早期出现对氯吡格雷的血小板高反应有关;而与阿司匹林的血小板反应未发现有相关性;
2.在本次研究中,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BMI越高,其END发生的可能性越高;
3.在出现END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以分支动脉硬化疾病的影像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