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对话和孔子的教育理念。对话教学固然是一种教学方法,视对话为课堂上使用的一种策略、技术和手段,通过对话的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对话教学更是一种教学原则或教学精神,意味着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知识建构。教学的对话原则倡导教学的创造性质和教学的人性化。此外,对话教学将还对话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国内外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教育学范畴。在英语课程方面的对话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基础教学阶段,在大学阶段的英语对话教学研究甚少。以往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较少,研究多局限于工具性对话教学研究,未上升到本体性对话研究层面。为了考察高校英语教育实践中对话教学的现状,本研究以我国具有标杆意义的“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竞赛视频分析、竞赛获奖选手访谈等手段,从教师视角分析了我国高校英语对话教学的具体表现,研究结果如下:(1)英语对话教学实践形态主要有:教师与学生间的主体间性对话;教师与文本间的理解性对话;教师与自我间的反思性对话。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属于显性对话,教师与文本、教师与自我之间的对话属于隐性对话。(2)师生之间的交往,其应然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时常发生异化,蜕变为实然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或者客体与伪主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往往由应然的双向沟通交往异化为单向的知识传授,即由应然的“我—你”双向对话蜕变为实然的“我—他”单向独白。在此情况下,学生被教师视为用以改造的客体,或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从而失去了其应然的学习主体地位,甚或被处于强势地位的教师话语权所控制。英语课堂教学往往被教师或文本(教材)的声音和IRF会话模式所垄断。即使有对话,也存在虚假对话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文本与教师被视为知识的唯一来源。英语课堂上存在情感因素缺失,师生关系演变为“我—它”的关系。(3)教师与文本间的理解性对话,体现在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不是复制或再现作者原义,而是创造的过程,是理解者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过程。(4)教师与自我间的反思性对话是一种自我理解。英语教师无论在参赛还是常规的英语教学中,都能通过各种方式对教学进行反思,达到“本我”与“超我”的视域融合。无论理解性对话、主体间性对话、反思性对话,界限都不是很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主体间性对话总是借助于师生与文本的理解性对话,而理解性对话又离不开主体间性对话的引导,反思性对话则贯穿于理解性对话、主体间性对话的整个过程中,他们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沟通构成了错综复杂的英语对话教学实践形态。针对目前英语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分析了阻碍对话教学的成因,并提出了英语对话教学的达成路径:(1)树立对话意识。对话之心是对话之本。坚持对话之心的高校英语教师,应从哲学的视野来看待对话对于人类存在的意义,基于对话主义的教育观来认识英语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为目标,立足对话的原则并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开展英语教学。(2)创设对话环境。创设利于对话教学的“对话性空间”,包含课堂物理环境、民主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对话共同体。(3)提高对话技巧。包括提高提问艺术、倾听能力和采取多种形式的英语课堂对话教学。(4)关注对话情感。英语对话教学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融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对话情感在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英语对话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关爱、真诚、谦逊、信任和希望。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研究领域的扩展。本研究将近年来教育学领域广泛研究的对话教学引入高校英语教学,克服了以往的英语课堂对话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基础教学阶段的不足,拓展了研究领域。第二、不同研究方法的融合。本研究力求平衡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将访谈的质性研究与问卷调查、语料分析量性研究相结合。第三、观点的突破。以往的研究更多地将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本研究更将对话作为一种教学精神和教学目的,或曰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在英语教育中贯穿“在对话中,通过对话,为了对话”的原则,拓展了英语教育对话的理论与实践。本文所倡导的对话教学,并非谋求在传统的教育体系内复兴中西方古已有之的对话教学方式,而是赋予对话教学以新时代的内涵,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推行观念和实践的双重革命。本论文希望通过倡导英语对话教学,推动中国英语教学的改革,进而改变目前英语教学耗时低效、高分低能的局面。将“对话”引入英语教学,“对话”不仅仅是作为方法和条件对于教育的工具性意义,而且是将“对话”作为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作为教育的基础,在此前提下研究对话,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并发展了对话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