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山东半岛强降雪过程的数值模拟与中尺度特征分析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k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非静力平衡模式MM5V3,6对2005年12月初影响山东半岛的一次强降雪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及动力学的特征分析,并着重对其中起到主要作用的中尺度重力波现象进行研究。此次过程强降雪范围较小,中心强度大,是一次典型的中尺度雪暴过程。通过非线性平衡方程(NBE)对高分辨率模式数据进行诊断分析,较详细的说明了上游非平衡流的出现引起的地转适应过程对重力波产生和发展的作用,以及波动对下游强降雪过程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敏感性实验,进一步说明了在这次过程中海陆热力差异,地形强迫对降雪过程产生的影响。 研究表明:这次强降雪过程中的中尺度重力波波长约为120km,相速约7m·s<-1>。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太行山的地形强迫与非平衡流是其触发机制,冬季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海洋的热力作用是造成区域性强降雪的最主要原因,而非线性平衡方程(NBE)对于非平衡流的诊断对于确定波动产生区域和波动的传播方向方面有比较好的指示作用。通过对波动的结构以及维持机制所作的分析,这次过程中的中尺度重力波符合波导条件和wave-CISK理论框架。因此,波动能够从环境场中得到足够的能量从而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造成了这次罕见的连续性强降雪过程。海陆敏感性实验的结果进一步证明,冬季暖湿的渤海海域支持了波动的发展;而山东半岛地形敏感性实验表明,山东半岛特殊的地形特征导致强降雪集中发生在半岛北部沿海地区,而半岛南部地区普遍降雪较弱。
其他文献
青藏高原的陆气相互作用因其在区域上和全球尺度上对我国、东亚乃至全球能量和水循环的影响而显得非常重要,其气候变化和及其影响已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关注的重
学位
本文利用 NCEP/NCAR(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提供的1979年-2012年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全球模式(GCM ECHAM
学位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预测是我国夏季降水预测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因子众多,包括海温场(SST)、夏季风、大气环流场(西太副高)、积雪等。现在研究还发现,长江流域夏
2006年春季是自2000年以来沙尘暴发生频率最高的一年。本文利用NCEP(2.5°×2.5°)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从气候角度探讨了2006春季沙尘暴天气发生的动力、热力成因,结果表明:沙尘暴
夏季,青藏高原及其南亚地区大气热源和OLR的对流变化对东亚及北半球大气环流存在一定的影响。本文使用1979~2006年第二版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简称NCEP2),1979~1999年德国马
本论文利用观测资料研究了前期秋季不同海域海温信号与东亚冬季风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并探讨了年代际变化的可能原因;同时利用CMIP5大气环流耦合模式的输出数据,对影响东亚冬季气
本文应用1996~2005年的台风和降水实况资料对进入广西影响区的热带气旋个例进行了统计分析。文章采用NCEP AVN1°×1°资料,利用PSU/NCAR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V3.6对0307号台风
本文采用NCEP/NCAR 19582005年48年的相关资料,以赤道低平流层纬向风垂直切变作为划分QBO位相的标准,分析了平流层准两年振荡特征,平流层QBO与大气环流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