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博士论文运用镜下矿物鉴定、包裹体分析(Inclusions analysis)、扫描电镜一能谱分析(SEM-EDS analysis)、x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等离子光谱分析(ICP-AES analysis)、阴极发光分析(Cathodoluminescence analysis)、电子探针(Electronic probe analysis)等系列微区分析技术,对东营凹陷油气储层成岩矿物的标型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成岩矿物及其形成机制与砂岩流体运移充填过程的相关性,系统揭示了成岩矿物对成藏活动和储层演化的记录方式。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
1.提出了示烃成岩矿物的概念并进行了分类:示烃成岩矿物具有特征的结晶构造和化学组份,油气活动不同阶段以形成不同结晶程度和含铁碳酸盐及其成岩矿物组合为特征。识别出铁白云石、铁方解石、黄铁矿、高岭石等四种典型的示烃成岩矿物,为油气成藏活动的判识提供了一种新的微观分析机制。
2.发现了具有指示油气充填作用的、新的矿物组合:示烃球,揭示了储层示烃球结构模式与烃类充填和成岩作用阶段的相关性。
3.通过对示烃成岩矿物与油气成藏活动成因关系的深入分析,并从有机-无机的相互作用出发,提出“管壁效应”和“有机酸溶蚀效应”对储层成岩-成藏模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控制着油藏内部和输导体系中成岩矿物的形成分布和变化。
4.通过对砂岩成岩体系与泥岩成岩体系之间元素迁移作用的分析,以及烃类流体从泥岩排出后进入砂岩储层的活动方式和记录形式的研究,将泥岩和砂岩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岩体系有机结合,深入研究了成藏活动的微区矿物学特征,为油气成藏机理研究以及有利成藏区带的预测提供重要的成岩矿物学资料。
该博士论文的研究成果,丰富发展了油气成藏研究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同时,相关研究成果对于今后胜利油区的油气成藏和储层预测与评价,尤其是岩性油藏和深部油藏的成藏机理和有利储集和成藏相带的预测,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