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越演越烈,尤其在大城市经历着一场审美的泛化和勃兴,艺术作为商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于是,在有人高呼“艺术死了”的同时,艺术和美又在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尤其以当代艺术走进生活,走向人体,走进大众的视野中为例。在看似艺术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被各种美丽事物包装着,随着狂欢不断、节日庆典不断,人们不停地追求着一个个美丽神话。可同时一个个现实问题也出现了,食品危险指数升高,离婚率升高,自杀、亲子自相残杀出现了,社会伦理问题层出不穷等等。在高档艺术品的包装下难以掩盖那一双双空洞无神的双眼,难以掩饰那空虚乏味不幸福的内心,难以阻止那血腥无人性的残忍。所以近年来对“人生艺术化”的探讨浮出水面,把向“人生艺术化”的回归和诗意生存的状态作为反省这些社会问题的一个办法,来提升现实人生。“人生艺术化”是在中国现代20世纪20-40年代提出的,是当时一批美学家、艺术家们(如梁启超、朱光潜、宗白华等)的集体成果,在当时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中西互训的理论背景以及社会现实需要下提出的。“人生艺术化”思想实质上是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的人生美学,以美和艺术来介入人的生存,建构人生意义,培养完整的人格和向上的美感,提升人的生命活力,使人全面发展,进而使整个社会全面发展进步。这一具有终极关怀的审美救赎思想,对于全人类都有一种“共通性”和启发性。“人生艺术化”思想本身的这些丰富内涵,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很具有研究价值。在认识这些思想和价值的同时,也可以从新的角度出发,把人生艺术化那种超脱性回归到现实中。这样重新倡导“人生艺术化”就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古,而是让它根植于现实生活中,避免一种超脱的虚空性。从人的本质特征上去思考艺术与人生,从艺术的源始含义来思考人之生存,将会给“人生艺术化”带来一种新的阐释,“人生艺术化”就是一种充满诗意的创造性活动,是对人的生存进行整体性观照。“艺术化”立足于世俗生活中,在艺术和人生的双向建构中,各种世俗生活方式和内容本身就是艺术化的,充满创造性的,人的整体性的生存就是艺术化的原本存在。当然要使这种原本存在的人生艺术化更加明了地显现也需要一些现实途径,在文中将会一一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