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范畴转换角度探究英汉翻译策略——以《小人物日记》两个译本为例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p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将认知理论运用到其他学科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作为认知科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范畴化一直备受关注,而范畴转换亦渐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学界对范畴转换的研究为时不久,因此对于范畴转换的具体概念内容还没有明确的权威定义。将范畴转换运用于翻译领域的研究之中更为鲜见了。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尝试从认知范畴转换角度来研究英汉翻译策略。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范畴视角来研究英汉翻译中的三类范畴转换现象,列举了这三类范畴转换的主要情况,并且分析英汉翻译中常用的应对翻译策略。英汉翻译中的三类范畴转换为词类范畴转换,词语范畴层次转换和句法范畴转换。其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小人物日记》的译本。《小人物日记》是一个小职员普特尔的日记,实为虚构作品。虽然在正统文学史中地位不太显要,却是雅俗共赏,很受欢迎。文中选取了这本幽默小说的两个译本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孙仲旭及杨艳斌的译本。依据文中提出的三类范畴转换现象,从两个译本中选取例句,通过对例句的分析,总结出相对应的翻译策略以及对两个译本质量进行评判。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一、为了妥善处理英汉词汇方面的差异,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会进行词类范畴转换(或称为词类再范畴化),主要包括将名动再范畴化,形动再范畴化和介动再范畴化。二、基于英汉范畴体系中范畴不对等现象和兰盖克的S,T扫描公式,文中提出了三种翻译策略:原型性再范畴化,图式性再范畴化和各范畴间的转换。三、通过对《小人物日记》两个译本的比较,译者在句法转换方面主要会采取三种翻译策略:长短句范畴转换,主动被动范畴转换和人称物称范畴转换。四:依据文中所提出的三类范畴转换现象以及对应的翻译策略,对孙仲旭及杨艳斌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指出两个译本的优劣。
其他文献
摘要:所谓初中语文大语文的教学模式,指的是要以语文的基本知识原理与技能为基础,融合众多的人文思想,以语文课堂教学为基本,向学生存在的各个领域及其层面深入拓展,充分利用可能利用的因素来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一种系统结构。具体来說,教师与学生把语文的课堂教学,作为语文学习的最重要形式与提高性场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联系学生与社会的实际,给学生以充分的主体地位和实现的机会及其他条件,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
虚化动词,也称轻动词、傀儡动词或者形式动词,是一种常见的跨语言的现象。顾名思义,虚化动词以以语义轻微而区别于普通动词,即其本身并不承载太多的语义而需要从其搭配的动词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