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凋亡因子p53、Bcl-2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RIRI组35只,给药组35只,对照组再分为6h、24h两个亚组(5只/每亚组),RIRI组和给药组均再分为再灌注后1h、6h、12h、24h、48h、72h、7d等7个亚组(5只/每亚组)。采用高眼压灌注法制作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丁苯酞软胶囊用食用麻油溶解成10mg?m L-1,给药剂量为40mg?kg-1,给药组在造模成功后立即灌胃给予丁苯酞(头高脚低、侧卧位),RIRI组则在造模成功后立即同样方式给予等剂量的食用麻油,每日一次(餐前)直至处死;对照组则与相同观察时间点的RIRI组同时给予等剂量的食用麻油。实验动物处死后立即取材(均为右眼)、用4/0黑色丝线标记颞侧角巩膜缘后固定标本、包埋、切片,并应用HE染色法观察组织形态及损伤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p53及Bcl-2的表达,TUNEL法检测神经节细胞凋亡。结果1 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及视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形态对照组视网膜形态和人类相似,层次分界清晰,内界膜平滑完整,各层细胞数量较多,形态良好,少量细胞轻度水肿,密度均匀且排列整齐紧密。RIRI组再灌注后1h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及内丛状层局部组织开始出现轻微水肿,组织厚度稍有增加,胞浆开始出现空泡化;6h~24h,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及内丛状层水肿逐渐加重,RGCs及内核层细胞逐渐出现排列紊乱、数目减少,胞浆空泡化加重;24h时视网膜全层均呈现高度水肿,内界膜局部褶皱、向外隆起,内核层细胞排列杂乱,RGCs数量大幅度减少,细胞变性、空泡样变明显,边界不清。48h、72h后水肿逐渐减轻,至7d时,视网膜水肿几乎完全消退,但视网膜内层变性、萎缩,RGCs大量丢失。给药组各个观察时间点损伤程度变化趋势与RIRI组类似,损伤高峰同样出现在24h时间点,但同一时间点给药组视网膜损伤程度均较RIRI组轻。2免疫组化法检测RGCs p53、Bcl-2表达对照组检测到极少阳性染色细胞,均较同时间点RIRI组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组内6h/24h两个时间点阳性细胞表达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高眼压灌注模型确实能对视网膜造成损伤且排除了时间和环境因素。RIRI组与给药组的组内比较,在24h前阳性表达率逐渐增多(P<0.05),24h后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P<0.05)。各时间点组间对比给药组的RGCs Bcl-2阳性表达率均高于RIRI组(P<0.05);而给药组的p53阳性表达率均小于同一时间点RIRI组(P<0.05),表明了丁苯酞能够上调抑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和下调促凋亡因子P53的表达。3 TUNEL法检测RGCs细胞凋亡对照组检测到极少凋亡阳性染色细胞,均较同时间点RIRI组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组内6h/24h两个时间点阳性细胞表达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高眼压灌注模型确实能对视网膜造成损伤且排除了时间和环境因素。RIRI组与给药组的组内比较,在24h前阳性表达率逐渐增多(P<0.05),24h后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P<0.05)。在各时间点,组间对比给药组的RGCs凋亡阳性细胞率均少于同一时间点RIRI组,除7d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丁苯酞能够有效的抑制细胞凋亡;在7d时间点组间比较凋亡阳性表达结果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观察时间过长,RIRI对视网膜的损伤逐渐减轻及视网膜自身修复作用逐渐加强有关。结论丁苯酞在维持兔RIRI视网膜组织及RGCs的正常形态上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丁苯酞能够上调抑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和下调促凋亡因子p53的表达;丁苯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兔RIRI中RGCs的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