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黑板上写字”类歧异句,码化为“(NP1)+在+NL+VP+NP2”是近几十年来语言前辈们研究得很深入的一个歧异格式。但是我们发现“写”字类动词在理论上一定具有语义多解性,但是在歧义句式“(NP1)+在+NL+VP+NP2”中填入具体词语后,在现实的使用中,我们发现歧异的可接受性有程度的差异,不同的歧义句例形成的歧义程度不一样。这种理论上的语义多指与现实认知的理解歧义是存在着巨大差异的。这种差异成为我们研究“在黑板上写字”类歧义句的两个出发点。从动名结合的角度分析“在黑板上写字”类歧义句动词的语义特征具有【过程持续】【动作过程的起点/终点附着】,而“在+NL”的语义特征有表示“事件发生处所”的甲义和“事物趋向处所”的乙义以及“事物存在处”的丙义。所以当具有【过程持续】【动词过程起点或终点附着】语义特征的“写”类动词跟方位名词的甲乙义都可以结合,那么“在+NL+V+N”句法结构中一定会有产生语义多指的现象发生。对于方位名词的丙义,表示的是“事物存在的处所”,跟“(NP1)+在+NL+VP+NP2”歧义格式中的NP1、NP2 有位置上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表现在NL 与NP1、NP2 的空间位置组合及组合的可接受程度性。组合的可接受程度直接导致了歧义程度的高低。对80 个具有过程性特征动词的“在+NL+VP+NP2”语言片断中的每个句例的NP1在NL上、NP2 在NL 上、NP1NP2 都在NL 上的三种空间组合关系进行统计,得出歧义量和对有歧义的句例的最大兼容度和次兼容度的比值的数据。由空间兼容度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空间的兼容度直接导致了歧义的单义化或是歧义的弱化。而歧义量和最大兼容度和次兼容度的比值与歧义的程度具有重要的关系:歧义量与歧义度正相关;4 种最大兼容度与次兼容度的比值2:2,3:2,2:1,3:1 直接对应了歧义程度的由大到小的4 种不同情况。以“在黑板上写字”类歧义句研究为突破口,一方面揭示了掩盖在同形的表层结构下的精细微妙的语法规律,另一方面有关歧义度中歧义量和兼容度以及最大兼容度和次兼容度的比值的测算,可以帮助机器优选语义,提高机器翻译的速度和精度以及对于日常的精确地表情达意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