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属于地震多发国家,地震数据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空间分析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在空间数据的处理上有着很大的优势。空间分析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在地震领域应用较少。本文尝试使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地震数据的空间分布,利用空间分析模型解决地震相关问题。但是传统的空间方法在地震数据的处理上还有不尽全面之处,如空间尺度的选择问题,或是传统程式化的空间模型不足以解决复杂的地震问题。本文对空间统计分布中的Anselin Local Moran’s I算法进行研究,指出其在空间检索距离上存在的问题,尝试使用Ripley’s K函数来确定该算法的空间检索距离。另外,除了传统模型之外,本文尝试结合空间模型与地震数据,建立地震学科专有的应用模型。本文完成了以下工作:1.在中国大陆1991年来五级以上地震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空间分布参数和Global Moran’s I指数,研究数据的分布与聚集程度,以Anselin Local Moran’s I算法为工具,将中国大陆近年来地震数据分为三个类型,探索类型的集群特征;收集1991年来中国大陆的地震烈度分布图,根据烈度区的位置及形状选择相应的地图投影进行数字化,绘制地震综合等震线图。2.将1900年以来中国周边海域的地震数据划分为南海,东海,黄、渤海三个数据集,分析每个数据集的分布与聚集程度,寻找数据在震级上的聚类与异常值;在1900年以来中国周边海域的五级以上地震数据的基础上,应用缓冲模型,通过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得到地震的烈度分布图,最后应用叠置模型,得到中国周边海域地震综合等震线图。3.结合空间模型与影响烈度,基于1900年以来的地震数据,根据地震数据的数量与分布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钓鱼岛、黄岩岛作为目标点,建立起历史地震影响烈度模型。根据模型的结果,推测未来50年内目标点可能遭受到的影响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