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60年中,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转型,这些社会转型深刻地影响了农村家庭结构。研究社会转型有许多视角,本论文希望从农村老人精神健康的视角切入,通过分析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制度对于老人精神健康的形塑过程,以此来反思市场化过程下农村家庭制度的建构逻辑。 本论文运用北京大学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从家庭结构、家庭角色、家庭成就和代际互动四个维度探讨了社会转型对于农村老年精神健康水平的影响:首先,从家庭结构上来看,核心家庭结构对老年个体的精神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这种积极影响具有年龄分层效应,越晚的出生组,核心家庭结构对精神健康的促进意义越大;第二,从家庭角色上来看,老年人从事农业劳动会提高其家庭收入水平,提升老年人的独立性,进而提升其精神健康水平,照顾孙子女的角色也会提升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前者的积极效应主要反映在较晚的出生组中(1945年以后出生组),而后者主要反映在较早的出生组中(1945年前出生组);第三,从家庭成就研究结果看,农村老年人个体地位深受历史变迁的影响,对于1945年前出生的老年群体,其个体地位对其精神健康没有显著的影响,家庭成就对其精神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效应;而对于1955年后出生的老年群体,个体社会地位对精神健康的积极效应超越了家庭成就对精神健康的积极效应。第四,从代际互动研究结果看,儿子、女儿在经济支持、日常照料和情感沟通上都对老人精神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但儿子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的积极效应主要体现在经济支持上,而女儿在经济支持、日常照料、情感沟通三个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变化的趋向上来看,女儿角色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越来越重要。 通过四个维度的探讨,本文认为农村传统家庭秩序已经发生了变异,在市场化环境下,农村老人不再扮演一家之长的角色,而是与青年人一样,需要通过“经济的”(比如个人收入)或“工具性”价值(比如看护孙辈)来证明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如果说传统家庭秩序的维系是有赖于家庭伦理,那么现代家庭秩序的基础则在于家庭内部的社会分工。父辈通过承担家庭责任与子辈紧密联系起来,家庭内部的社会分工促进了家庭的整合,市场化社会越是要求个人融入社会,这种社会分工所构建的团结就越紧密,这是市场社会的一个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