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进一步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协调环境利益冲突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环境权益需求是党和国家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因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角度探讨公民环境权益保障,对于拓宽公民环境权益保障的理论认识、扩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正义理论研究、促进地方环境群体性事件有效治理、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正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协商民主和协同治理等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社会调查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公民环境权益保障协同治理的现状分析,构建了公民环境权益保障协同治理体系,提出多元主体协同保障公民环境权益的实现路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提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思想中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环境正义作为环境权益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和价值旨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都将实现和保障人的环境权益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本质要求和实践指向。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发了环境正义的理论意蕴与实践指向,彰显了解决环境正义问题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协商民主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基于公共利益最大化导向提倡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决策、民主协商和协同合作,契合了公民环境权益保障协同治理的实践需要,为其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其次,通过对公民环境权益意识与参与行为、环境利益冲突事件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公民环境权益的关注度、环境利益冲突形成、环境维权行为、主体间对抗行为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总结中国公民环境权益保障协同治理在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构建、制度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剖析当前公民环境权益保障存在着经济理性主导、环境治理体系碎片化、环境权益保障制度供给不平衡、公民环境参与有效性不足和社会资本弱化等困境,提出公民环境权益保障协同治理的目标导向。
再次,基于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协同治理体系的目标要求,分析了公民环境权益保障协同治理的主体构成、角色定位和博弈关系。运用SCIF协同治理模型,揭示影响公民环境权益保障协同治理的主要因素,即环境权力与资源分配、既往的环境冲突与治理合作、环境利益相互依赖程度和政府领导力等。从目标导向、形成共识、践行承诺和评估效果研究了协同治理的互动过程,指出构建网络互动、利益协调、政策协同和信息共享等运行机制,从而探索多元主体协同保障公民环境权益的内在逻辑。
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以培育生命共同体意识、新发展理念和共建共治共享共同体意识为基础,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共享、责任共担、生态补偿等环境治理正式制度,以及生态道德、社会信任等非正式制度;畅通公民环境权益表达渠道,拓宽参与环境治理途径;厘清政府与企业环境利益关系,完善政府与企业环境协同共治激励约束机制;建构事前预防、事中协调和事后问责的环境利益冲突治理机制,为公民环境权益保障协同治理提供发展理路和有益建议。
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正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协商民主和协同治理等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社会调查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公民环境权益保障协同治理的现状分析,构建了公民环境权益保障协同治理体系,提出多元主体协同保障公民环境权益的实现路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提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思想中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环境正义作为环境权益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和价值旨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都将实现和保障人的环境权益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本质要求和实践指向。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发了环境正义的理论意蕴与实践指向,彰显了解决环境正义问题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协商民主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基于公共利益最大化导向提倡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决策、民主协商和协同合作,契合了公民环境权益保障协同治理的实践需要,为其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其次,通过对公民环境权益意识与参与行为、环境利益冲突事件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公民环境权益的关注度、环境利益冲突形成、环境维权行为、主体间对抗行为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总结中国公民环境权益保障协同治理在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构建、制度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剖析当前公民环境权益保障存在着经济理性主导、环境治理体系碎片化、环境权益保障制度供给不平衡、公民环境参与有效性不足和社会资本弱化等困境,提出公民环境权益保障协同治理的目标导向。
再次,基于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协同治理体系的目标要求,分析了公民环境权益保障协同治理的主体构成、角色定位和博弈关系。运用SCIF协同治理模型,揭示影响公民环境权益保障协同治理的主要因素,即环境权力与资源分配、既往的环境冲突与治理合作、环境利益相互依赖程度和政府领导力等。从目标导向、形成共识、践行承诺和评估效果研究了协同治理的互动过程,指出构建网络互动、利益协调、政策协同和信息共享等运行机制,从而探索多元主体协同保障公民环境权益的内在逻辑。
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以培育生命共同体意识、新发展理念和共建共治共享共同体意识为基础,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共享、责任共担、生态补偿等环境治理正式制度,以及生态道德、社会信任等非正式制度;畅通公民环境权益表达渠道,拓宽参与环境治理途径;厘清政府与企业环境利益关系,完善政府与企业环境协同共治激励约束机制;建构事前预防、事中协调和事后问责的环境利益冲突治理机制,为公民环境权益保障协同治理提供发展理路和有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