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关系(1981~2010)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三个维度出发,以中国—海合会自贸区建设进程作为研究案例,剖析中国—海合会关系的历史、现状与前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一个由发展中小国组成的地区性合作组织,中国—海合会的关系具有“半地区间主义”的性质和特征,双方的合作在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中国“走出去”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周边”战略中,与海合会的合作更具特殊的意义。在冷战后国际体系出现的深刻转型中,在国际金融危机等全球性和地区矛盾凸显和纠葛的背景下,中国与海合会及其成员国都在不断进行调适,双边以经贸、能源为主线的合作关系,也正向着全面战略合作关系迈进。本文认为中国—海合会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1年~1990年。中国与海合会这一新兴的区域组织建立联系,双方出于各自战略需求而给予对方一定的政治和道义支持,中国渐次完成了与海合会所有成员国外交关系的建立;第二阶段:1990年~2004年。主要体现为,随着沙特与中国建立全面的外交关系,中海双方以经贸往来为主轴的关系不断推进和跃升,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人员往来等诸多领域的合作关系也得到加强;第三阶段:2004年~2010年。标志性事例分别为200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成员国经济、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中海自贸区谈判的启动,和2010年6月中国—海合会首轮战略对话在北京的举行,双方各领域交往十分活跃,中国与海合会成员国高层互动频繁,尤其是实现中国和沙特元首的互访等。通过以上梳理,本文对于中国—海合会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首先,中阿2000多年的文明交往史奠定了中国—海合会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的深厚基础,同时,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国家在近现代史上相同的遭遇和当前面临的类似任务和历史使命,为双边的战略合作提供了认知的基础和现实的平台。当中国的反霸求发展与海合会及其成员国的现实威胁产生“交集”时,双方都适时地选择了对方作为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其次,中国与海合会及其成员国为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双方在全面调整自己发展战略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与各自发展转型相契合的对象合作,从机制和制度层面建立日益紧密的联系,其表现形式涵盖了经贸、政治、文化和社会交往等诸多层面。正在谈判中的中国—海合会自贸区建设就能集中体现这种互动。再次,中国和海合会发展阶段中的互补性,也决定了它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应对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问题中的战略合作。中国作为越来越具影响力的世界大国,其对全球性问题的参与不可或缺,而海合会尽管只是一个区域性的政治、经济组织,但由于其中包含的地缘、能源、跨境宗教与民族等特殊背景,两者的合作既是客观需求,也有超越意识形态之上的主观动力,更构成了建立公正合理的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近年来,中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与此同时,海合会在其自身的机制完善和一体化进程,也离不开成员国内部的协调和改善与主要大国(集团)的关系,中国—海合会双方深度交往的内在需求不断显现。中国当前坚持的“向西开放”与阿拉伯世界的“向东看”都并非一时一事之举,而是因应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发展需要的顺势所为,双边的全面合作将呈水到渠成之势。基于以上四点假设,本文围绕中国—海合会双边关系的发展脉络来展开论述。论文分为导论部分和正文部分(共五章)。第一章梳理了中阿交往历史和中国与海合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海合会及其一体化等情况;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梳理了中国—海合会在经济、政治、人文等方面的交往和合作;第五章结合中国和海合会当前各自的国内外环境以及双边进一步发展的诉求,指出双方将建立起全面、互利互惠合作关系的前景,以及这种合作对促进双方发展与繁荣和维护地区与国际和平将产生的有益与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