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临床使用利奈唑胺导致血红蛋白降低的发生率以及探讨血红蛋白降低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使用利奈唑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之间使用利奈唑胺的出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查阅相关文献中记录的有关的危险因素,统计患者用药前的基础血红蛋白(H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用药疗程(d)以及患者年龄和性别等基本数据资料。入选的病例共746例,按照相关标准予以排除,最终入选病例122例,按照血红蛋白是否降低分为血红蛋白降低组(A组)和血红蛋白未降低组(B组)。本次研究主要是对A组、B组做危险因素分析,再对血红蛋白降低组(A组)组内进行各个因素的分组进行对比,以找出其内部临界值的影响。结果:1.血红蛋白降低例数57例,占入选病例的46.72%,未降低病例65例,占入选病例的53.28%;A、B两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基础血红蛋白、患者年龄是引起血红蛋白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2.基础血红蛋白值:A组病例中基础血红蛋白≤105g/L与基础血红蛋白>105g/L数据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中基础血红蛋白≤105g/L是引起患者用药后血红蛋白降低的高危因素。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组病例中用药前ALT、AST正常患者与异常患者数据对比分析,差异均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中ALT、AST异常与否均不是患者用药后引起血红蛋白降低的危险因素。4.总胆红素(TBIL):A组病例中用药前TBIL正常患者与异常患者数据对比分析,差异均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中TBIL异常与否不是引起患者用药后血红蛋白降低的危险因素。5.用药疗程(d):A组病例中分别对d≤7与d>7、d≤15与d>15、d≤20与d>20做了数据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中用药疗程长短不是引起患者用药后血红蛋白降低的危险因素。6.年龄:A组均值年龄较B组大10岁左右,血红蛋白降低与患者年龄有关。对A组病例年龄≥60岁与年龄<60岁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中年龄≥60岁是引起患者用药后血红蛋白降低的高危因素。结论:本次研究探讨临床使用利奈唑胺引起血红蛋白降低的各个危险因素中,年龄、基础血红白蛋白是造成血红蛋白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0岁,基础血红蛋白≤105g/L,则为两因素中的高危因素;本次研究中ALT、AST、TBIL异常和用药疗程长短未表现为影响血红蛋白降低的危险因素。本次研究最终入选病例122例,血红蛋白降低病例57例,发生率为4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