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桑美”(0608)登陆前后降水的结构特征及降水成因和暴雨分布的诊断分析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84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利用雷达一雨量计联合测量降水技术得到的1小时雨量分布资料,分析了台风“桑美”登陆前后距台风中心111km(1度)以内的降水结构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尤其是登陆前双眼墙循环过程中,降水结构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在登陆前“桑美”经历了双眼墙循环过程,在此期间,其内、外眼墙和雨带降水均以强降水为主,内、外眼墙平均降水率均随时间增强,而外眼墙增长幅度更大,且平均降水率始终大于内眼墙,但并没有伴随外眼半径减小的过程。而雨带平均降水率随时间变化很小,略有下降。在登陆后,“桑美”内核和外围区仍是以强降水为主,登陆前三小时左右内核区平均降水率有一个迅速增长的趋势,登陆后随着台风强度的减弱,其平均降水率迅速下降。“桑美”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其登陆前后降水结构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在登陆前内、外眼墙和雨带最大降水均出现在台风移动路径的右侧,且雨带的最大降水率始终位于内、外眼墙的右方;登陆后,内核区和外围降水更多的出现在移动路径的后方,而不是登陆前的右侧。 接着采用局地分析和预报系统(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System)同化的5km分辨率资料对“桑美”强降水的成因和登陆前后暴雨分布进行诊断分析。研究表明:此次台风降水主要是由台风环流本身引起的,由于“桑美”云系比较对称,个头较小,因而降水区比较集中,范围不大。降水区域的范围和强度在台风路径的北侧要大于南侧,降水分布在空间上的这种非对称性主要与水汽输送的南北及东西分布差异以及中尺度地形对气流的阻滞作用有关。同时发现湿位涡负值中心与暴雨中心的落区和强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因此湿位涡负值中心可以作为降水时空分布的重要指标,为台风暴雨预报提供一种思路。
其他文献
利用全国631(743)站1951-2004年逐日降水资料、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以及NCAR/NCEP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对近50a以来我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平均特征、年际变化、时空分布特征、极
暴雨洪涝灾害是气象灾害中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本文首先从提高雷达资料的准确性角度出发,研究了雷达系统的质量评估。 利用探空资料和NCEP每隔6小时的1°×1°的资料对发
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这些瑰宝中有一颗夜明珠光耀千年,它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苏轼这首咏月的词胜在哪里呢,我们来探讨一下。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这种上来就问的写作手法类似于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很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把酒问天”是不
期刊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逐日降水和天气现象台站资料,在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和相关分析进行降雪分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46a来,我国降雪的时空分布、演变特征和长期气候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