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利用雷达一雨量计联合测量降水技术得到的1小时雨量分布资料,分析了台风“桑美”登陆前后距台风中心111km(1度)以内的降水结构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尤其是登陆前双眼墙循环过程中,降水结构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在登陆前“桑美”经历了双眼墙循环过程,在此期间,其内、外眼墙和雨带降水均以强降水为主,内、外眼墙平均降水率均随时间增强,而外眼墙增长幅度更大,且平均降水率始终大于内眼墙,但并没有伴随外眼半径减小的过程。而雨带平均降水率随时间变化很小,略有下降。在登陆后,“桑美”内核和外围区仍是以强降水为主,登陆前三小时左右内核区平均降水率有一个迅速增长的趋势,登陆后随着台风强度的减弱,其平均降水率迅速下降。“桑美”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其登陆前后降水结构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在登陆前内、外眼墙和雨带最大降水均出现在台风移动路径的右侧,且雨带的最大降水率始终位于内、外眼墙的右方;登陆后,内核区和外围降水更多的出现在移动路径的后方,而不是登陆前的右侧。
接着采用局地分析和预报系统(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System)同化的5km分辨率资料对“桑美”强降水的成因和登陆前后暴雨分布进行诊断分析。研究表明:此次台风降水主要是由台风环流本身引起的,由于“桑美”云系比较对称,个头较小,因而降水区比较集中,范围不大。降水区域的范围和强度在台风路径的北侧要大于南侧,降水分布在空间上的这种非对称性主要与水汽输送的南北及东西分布差异以及中尺度地形对气流的阻滞作用有关。同时发现湿位涡负值中心与暴雨中心的落区和强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因此湿位涡负值中心可以作为降水时空分布的重要指标,为台风暴雨预报提供一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