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紧张、土地资源相对贫乏、水土资源匹配不理想的严峻形势,本文基于虚拟水和虚拟耕地战略视角,以国内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为研究单元,在计算主要粮食作物虚拟水和虚拟耕地的含量、贸易量、贸易平衡及总量的基础上,提出虚拟水-耕地资源利用匹配度的概念,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价分析,探讨促进水土资源进一步合理利用的对策,对保障粮食安全、水土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较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计算了 2005-2014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虚拟水资源禀赋和贸易情况。结果显示,虚拟水含量从高到低分别是大豆、小麦、玉米和稻谷;2005-2014年这10年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以大豆为主,虚拟水出口在2005-2007年以玉米为主,在2008-2011年以稻谷为主,在2012-2014年以大豆为主;中国虚拟水资源净进口量以年均20.22%的增长率持续增加;虚拟水总量由2005年的5918亿m3增加到2014年的8479.5亿m3,以4.33%的年平均增长率逐年增加。计算了 2005-2014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虚拟耕地含量、贸易量、贸易平衡及虚拟耕地总量。结果表明,虚拟耕地含量从高到低分别是大豆、小麦、玉米和稻谷;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虚拟耕地进口以大豆为主,虚拟耕地出口在2005-2007年以玉米为主,2008-2014年大豆占主导地位,但在2010年,出口量所占比例最高的是稻谷;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虚拟耕地进口量以年平均15.04%的增长率持续增长,出口量以年均8.97%的速率持续减少,净进口量由2005年的1439.45万hm2增长到2014年的4112.98万hm2,年均增长率为18.57%;主要粮食作物的虚拟耕地总量总体呈匀速上升趋势,但在2006-2007年,由于小麦和玉米净进口量降低,加之小麦和玉米生产量增幅减小,虚拟耕地总量增速下降。从粮食作物的品种来看,各类粮食作物的累计总量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虚拟耕地总量中所占比重从高到低依次是稻谷、玉米、小麦和大豆。建立了虚拟水-耕地资源利用匹配度评价体系,对2014年各省虚拟水-耕地资源利用匹配度进行量化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划分为6个等级:I级,高度不匹配(0<R<0.05);II 级,中度不匹配(0.05<R<0.1);III 级,低度不匹配(0.1<R<0.3);IV级,低度不匹配(0.3<R<0.5);V级,中度匹配(0.5<R<0.7);Ⅵ级,高度匹配(0.7<R<1.2)。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虚拟水-耕地资源利用匹配度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规律。匹配区(包括高度匹配区、中度匹配区和低度匹配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不匹配区(包括高度不匹配区、中度不匹配区和低度不匹配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其中,属于Ⅰ级高度不匹配的有3个,属于Ⅱ级中度不匹配的有6个,属于Ⅲ级低度不匹配的有6个,属于IV级低度匹配区的有3个,属于V级中度匹配区的有9个,属于Ⅵ级高度匹配区的有4个。根据虚拟水-耕地资源利用匹配度计算结果和地区分异规律,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针对性地提出建立东部发展区、中部促进区和西部开发区的虚拟水-耕地战略布局设想。从完善水土资源贸易市场、创新水土资源协调利用管理体制、大力发展节水节地的现代高效农业、健全水土资源协调利用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农业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水土资源协调利用的具体措施。